就是我們往往以某個演進形態為標準(通常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如蘇聯、德國、美國甚至于日本等),描述
金融體系從非市場化到市場化、從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進步途徑,并著重解釋對該標準形態的GAP及原因。
其實,我們從剛才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已經朝著市場化、規范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演進,中國的金融體系無論是規模還是復雜化程度,均呈非線性地迅速上升:
1)各類金融機構呈現出“網狀化”“強關聯”的業態, 即:現在的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關聯度顯著上升,信用聯系日益緊密、混雜交織,錯綜復雜。
2)金融業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方面,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謀求加快轉型和創新,力求在經營戰略、市場定位、管理架構、業態、產品等創新方面搶占先機。另一方面,各類新興金融機構大量涌現。
3)金融業態也呈現房地產金融化、非銀機構“銀行化”、資產證券化等新特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