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東方明珠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略顯疲倦。黃浦江上,時不時地有三兩只輪渡緩慢地駛入視線。低頭俯視,一排排由雙坡屋面和清水紅磚墻面組成的弄堂,錯落在現代化建筑之間,靜謐而安詳。
7月中旬,巴比特記者在上海黃浦江邊上的寶礦國際大廈(BM TOWER)采訪了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和數字啟蒙資本的合伙人–曹寅。
黑色西裝外套,內搭藏青格襯衫,下身深藍色牛仔褲。當巴比特記者第一次在會議室見到曹寅的時候,他還隨身帶著一臺筆記本電腦,筆記本的外殼貼滿了各式各樣的logo,有區塊鏈媒體“Bitcoin.com”和“Cointelegraph”、區塊鏈項目“Hyperledger”、投資公司“Grayscale”,還有愛沙尼亞相關的“TALLINN Estonia”、“enter e-estonia”等等。在這19個logo中,有近一半是歐洲國家的品牌,而本次采訪的主題也是與“歐洲區塊鏈”相關。

實際上,除了數字啟蒙資本和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合伙人的身份之外,曹寅還擁有其它兩個身份:愛沙尼亞數字國家計劃顧問委員會成員、能源區塊鏈實驗室創始人。目前基金會已經在柏林、塔林以及赫爾辛基設立了辦公室。
于是,巴比特記者就以“歐洲”為話題開了場:“像你經常跑歐洲的話,一周跑幾次?”
曹寅沒忍住笑,說:“一周跑幾次?……一個月至少一次。”
好吧,嚴肅一點。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中、美、日、韓等國家常常是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而歐洲國家在公眾的印象中,則顯得保守而落后。那么,歐洲國家對數字貨幣、ico和區塊鏈分別是個什么樣的態度呢?曹寅對此做了一個較為詳細的解答。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