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區塊鏈的應用中,絕大多數人知道“
比特幣”的概念,但還有一個叫“以太坊”的網絡不得不提他的創立者是一位俄羅斯90后程序員維塔利克,他用了5年時間寫了一個以太坊,以太坊當前市值高達1000億美元。那么,為什么以太坊會成為比特幣之后最成功的
區塊鏈應用呢?這里的關鍵詞便是“智能合約”。如果說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坊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恐怕就是它除了發行以太幣,還允許布置“智能合約”。據說當年,維塔利克想到“智能合約”的概念后曾去找過比特幣的核心開發人員,但被拒絕了,于是因此有了后來他自己的創業。
我在實驗當中布署過智能合約。在以太坊中布署智能合約的叫solidity,其實,除了布署智能合約,很少有人會用到這個語言。無論如何,正是因為智能合約才真正賦予了“區塊鏈”無限的遐想空間,到下你能在網上看到幾乎所有區塊鏈應用的文章,幾乎都離不開“智能合約”這個關鍵詞。
2.“智能合約”的深入解析
智能合約讓區塊鏈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中,沒有智能合約,除了轉帳幾乎無所作為。以太坊增加了“智能合約”這個概念,這讓區塊鏈有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專門介紹過“智能合約”。有朋友曾問及過我,當下的電子支付算是智能合約嗎?比如我們去商店買東西用手機自動支付,這算是智能合約嗎?顯然,人們習慣將自動支付等同于智能合約,這是一個常識錯誤。另一個常識錯誤就是人們將“
人工智能”理解為“智能合約”,這同樣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
事實上,智能合約的關鍵在于“自動執行”,即協議一旦達成,各方只能遵守協議,否則協議會自動執行。我們能想到的自動執行例子就是房地產按揭貸款,屆期銀行會自動扣款,這算是最接近“智能合約”的例子。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會與
數字貨幣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也讓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真正成為可能,屆期該還款的時候,數字貨幣會自動轉移到指定帳戶。智能合約一旦達成,自動執行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尼克·薩博(Nick Szabo)是智能合約的提出者,他不僅是一位法學家,還是一位計算機密碼專家。在區塊鏈中布署智能合約,這讓區塊鏈有了無限的想像空間,現實中很多需要,比如捐贈、交易、登記、擔保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在區塊鏈中設立智能合約,一個直觀的認識就是:智能合約的執行成本會大幅降低。
3.區塊鏈中“智能合約”的天然弊端
我在區塊鏈中切實布署了智能合約,所謂布署智能合約的過程,即是將計算機代碼布署在區塊鏈當中,屆時區塊會將代碼同步到每一個結點當中,每一個結點的用戶都可以參與這個智能合約。但是,在實驗當中布署智能合約我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智能合約(代碼和數據量)不能太大。要知道,由于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帳本,所有的智能合約的代碼和數據,并不是存儲在一個大的中心服務器上的,而是分步在每一個終端電腦上的。
在我在實驗時所使用的mac筆記本電腦便是一個具體的終端,事實上一個筆記本電腦的全部硬盤加一起只有幾百個G,一般而言,去掉人們在學習工作中的資料已經占據的部分,能夠供區塊鏈同步數據的空間至多有幾十或上百個G,這也就決定了分布式應用時的計算機代碼及數據不能太大,像當下很多稍微大一點的項目,一個項目就要幾百個G或者幾千個G,而區塊鏈上所有項目也至多只能有幾十個G,這就要求應用到
區塊鏈項目的代碼及數據要非常小才行。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每一臺電腦(區塊鏈終端)的硬盤空間會逐步增加,但無論如何,與中心服務器相比,它的容量仍然很小小的,簡言式,區塊鏈的“分步式”,也就決定了代碼,以及項目數據庫,要很小很小才行。
在智能合約的布置中,以太坊還引用了一個“gas”的概念,比如布置一個智能合約,需要消耗21000gas或者33500gas,至于消耗多少gas,完全取決于這個合約的大小,而這里gas又是和以太幣(ETH)之間進行換算的,所以,在區塊鏈上布置智能合約是要錢的,合約代碼越大,花錢越多。當然,有人說如果不再乎花費多少錢,就是要布置一個超大的項目在區塊鏈中,事實上,即便是你花得起這個錢,這一想法依然是不可行的,因為區塊鏈會將這些一個項目的計算機代碼全部同步給每一個終端,試想,我作為一個用戶我的電腦硬盤這樣一個項目的數據都存儲不了,更不要說同步所有區塊鏈數據了,那么,如此的智能合約,用戶根本就用不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