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者社區大爆炸——從自由的理想主義到利益驅動的賞金獵人
2018-7-25 12:53
來源:
huobicom
作為一個經歷過商業軟件、開源軟件、古典互聯網、區塊鏈數次浪潮的開發者和投資人,我親眼見證了開發者社區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最后直到井噴的歷史。以下我會從個人的視角來介紹區塊鏈技術開發者社區的發展史,以及個人對于未來社區發展的預測。
1984年,因為對商業軟件閉源、昂貴等各種不滿,Richard Stallman離開MIT開始開發一種類似Unix的自由軟件操作系統。自此以后,他創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發展了GNU 通用公共協議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并且以個人身份寫了相當可觀的組成現在稱為GNU/Linux操作系統的原始代碼,許多人隨Linus Torvalds(1991年開始寫Linux Kernel并且加入GNU軟件和其他自由軟件)簡單地稱其為Linux操作系統。
這個時期我稱其為開源社區的萌芽期——開發者不為利益,只為了自由軟件的理想而為軟件貢獻代碼。大多數成員交流通過郵件組,他們是開源軟件社區的先驅和理想主義者。這個可以類比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坊(Ethereum)早期的社區狀態。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看到了開源軟件的機會,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件越來越多的被公司采用。 于是Linux 基金會于2000年成立,為其開源社區提供經濟、智力、基礎架構、服務、活動、及培訓多方面的支持。
這時候Linux開發已經不是一群理想主義開發者的個人愛好,而是需要商業運作的一個企業。除了自由開發者之外,還有專門的開發者由基金會或者大公司雇傭進行開發。這些人獲得報酬,也獲得圈子里面人的稱贊,這是他們的驅動力。
隨著2005年Linus在開發Linux內核過程中同時創造了Git,以及之后的GitHub和各個互聯網公司對開源項目的支持,GitHub上開發者社區非常活躍,但他們得到激勵的來源仍然是公司的報酬以及社區內部人士的贊美。開發者社區擁有的權利和獲得的報酬比起貢獻來說仍然不夠強大,也很難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比特幣的出現帶來了加密經濟學,這是我個人認為比特幣機制中最有創新的一點。它第一次使開發者社區的利益和礦工的利益與“金錢”有了緊密的掛鉤,也導致開發者社區的利益和礦工的利益出現了沖突。
開發者社區權利日益擴大,因為代碼中一個小小的改動,比如塊的大小,哈希算法等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同時, 以太坊基金會為代表的社區組織開放了賞金計劃來修復安全漏洞。在權利和各種形式的代幣誘惑下,開發者的活躍度和積極性有了顯著的提高。開發者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以前低調羞澀的程序員變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和明星。
從趨勢上講,我們可以發現提前步入區塊鏈開發的開發者在影響力和利益上都比古典互聯網程序員更為強大,而這股潮流又進一步帶動了更多的開發者加入區塊鏈開發社區。越來越多的人擺脫公司的束縛成為創業者或自由職業者,很多人做著自己的分叉幣或ERC20代幣,也有很多人靠著賞金生活。
目前區塊鏈開發者良莠不齊,因為大多數區塊鏈開發者都是新人,也缺少寫過大規模系統的經驗,所以我們發現代碼可維護性和安全漏洞問題層出不窮。
但隨著利益的趨勢,我預測會有更多從古典互聯網覺醒的開發者們加入區塊鏈開發的大潮中,這個社區會越來越活躍,越來越多的個體會承擔著領袖的角色;同時開發者們也會從由公司管理變為自由職業者,由社區自治。
期待區塊鏈開發者社區盡快從大爆炸的混沌時代走向成熟,為實體資產全部上鏈和DAO打下堅實的基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