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BM所推崇的“代碼即法律”,也就是排除中心化權力機構的干擾因素、讓計算機智能合約去管理社區的想法,靠譜嗎?未來持續性運行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我們要知道一點,人們常說的“代碼即法律”,是數字世界層面的規則,而社區組織的治理,是現實世界層面的操作。如果想要用“代碼治”取代“人治”來管理社區,那實際上就是要將社區成員的行為數字化,把它變成計算機代碼能夠讀懂的語言,最終讓智能合約在社區的治理問題上作出判斷。
很好,
區塊鏈的治理者,現在你們來到了一個思維的死結面前——智能合約的輸入和輸出都是高度標準化和范式化的,而社區成員的行為卻是高度多樣性和不規則的,請告訴我,您要怎么把社區成員在物理世界里千差萬別、不可預測的行為,轉化成數字世界里符合統一標準的、能夠讓智能合約讀懂的命令,從而讓計算機程序能夠參與到社區的運營與治理中?這簡直堪稱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即便是在技術上能夠實現,這種工作的也將會花費超出想象的成本,就像把DAPP的性能量化為“星云指數”的NAS一樣,它在這上面所砸下的錢,都足夠做一條公鏈項目了。而這,就是在社區組織中推行“代碼及法律”的代價。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