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國家希望把
區塊鏈應用放入現有的監管框架中,但因為種種原因,政策推進緩慢或者監管效果并不理想。對于各國的監管機構來講,管什么,誰來管,如何管?你有什么建議?
V神:我想要給的主要建議,是去專注于那些沙盒、以及特殊用途準則等領域的技術。
研究這些領域的技術,可以讓你圍繞加密行業的具體經驗和挑戰來制定規則,而不是試圖重新解釋幾十年前的規則。軟件行業與傳統
金融有著不同的文化,金融行業需要經歷很多年的“考驗”,還要在合規性(比如聘請律師)上投入大量成本(數十萬美元),定期發布傳統風格的審計報告和招股說明書,我覺得這些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覺得需要給軟件行業一些尊重。
事實上,我認為這些傳統方法通常無法很好地滿足人們真正想要的消費者保護和信息披露。我個人愿意公開表示,我發現許多國家現行的授信投資者規則非常不公平,而且很勢力,只允許有錢人(百萬富翁)投資證券。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其實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這意味著,普通人只能用更高的價格去購買證券,結果很容易就讓這些普通人變成受害者。
也就是說,現在監管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比如要求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鼓勵調整獎勵措施,等等。當然,我也認同每個國家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比如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金融教育水平很低,人們難以發現欺詐和冒險,在這種情況下,嚴格監管是有意義的。
我還認為,到目前為止,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內的許多監管機構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他們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方法,專注于打擊那些最嚴重的詐騙活動,鼓勵營造一個更謹慎的行業氛圍,而不是試圖打擊整個行業。
我還要補充一點,對于那些通過技術應對我們在區塊鏈行業里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我非常感興趣,比如DA
ico就是為了解決代幣發行中的問題,Plasma為了解決交易所資金被盜的問題,等等。
對于無幣區塊鏈我并不樂觀,首先,“無幣區塊鏈”只能用在私有鏈上,只要你是一個公有鏈,就肯定需要激勵。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地方,我都看到了一些私有鏈項目,有些私有鏈項目聲稱已經投產了。實際上,這些私有鏈往往只有7個節點左右,而且所有這些節點都由同一家公司控制,所以基本上根本不是去中心化(分權)。
我認為,對于那些想要部署在公有服務器和中心化服務器上的應用程序,有一個更好的折中方案,那就是在
以太坊上構建一個Plasma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