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程:在實施植被種植后,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匯主要來源于紅樹植物生長過程的生物質碳以及土壤有機碳的累積。紅樹林濕地土壤缺氧/厭氧的狀態限制了有機碳的好氧分解,使得有機碳得以長期保存;相比陸地森林,紅樹林土壤對生態系統碳匯的貢獻更高。方法學在計算項目減排量時,同時納入植被生物質和土壤碳庫來計算生態系統的二氧化碳清除量。
前面提到紅樹林土壤也是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源。考慮到紅樹林種植后,土壤中有機碳和氮的累積,可提高甲烷和氧化亞氮氣體的排放速率,方法學在計算清除量時也采用保守性的原則,將這兩種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在清除量中扣減。
方法學在編制過程中,基于可核查、經濟性和實用性的考慮,對紅樹植物生物質含碳率、土壤有機碳儲量年變化率、甲烷和氧化亞氮年排放率等關鍵參數,采用方法學提供缺省值的方式處理。這些缺省值來源于公開報道的我國紅樹林的文獻,反映了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現存的紅樹林面積仍較小,紅樹林營造項目的規模也較小,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減少碳匯項目開發過程中現場監測、核查等工作成本。
方法學側重于紅樹林的營造活動,簡化計算過程,降低復雜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