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程: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糧食及
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的報告指出,全球55%以上生物碳封存在海洋中,在諸多海洋生態系統中,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濱海濕地具有很強的碳匯能力:它們每年埋藏到沉積物中并長久保存的有機碳數量約占海洋沉積物碳埋藏量的50%以上,在固碳和減緩氣候變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人們對濱海濕地的關注,這些濱海濕地固定并儲存的有機碳也被稱為“藍碳”。
除了固碳儲碳的作用外,紅樹林濕地還具有防風消浪、促淤護岸、凈化水體等功能,為各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產卵場和食物來源,維系著近岸的生物多樣性,也為沿岸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生態產品,支撐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紅樹林濕地發揮著維持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際上采取積極的行動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將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納入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中,發揮紅樹林濕地在減緩氣候變化和提升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的作用,并積極利用各種市場機制推動紅樹林等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當前,我國的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受到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把紅樹林保護好。在“雙碳”戰略目標的背景下,紅樹林保護修復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也得到明確。2021年,我國提交的《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報告中,將“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作為“持續鞏固和增加生態系統碳匯”的重要措施。同年,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固碳能力”。因此,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持續推進,紅樹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