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程:紅樹林廣泛地分布在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120多個國家或地區。但是受沿海地區開發活動的影響,全球紅樹林總體上面臨著持續退化的問題。我國紅樹林面積則是由本世紀初的2.2萬公頃增長至2.92萬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個紅樹林面積增加的國家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樹立了榜樣。
我國紅樹林面積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紅樹林的有效保護。自本世紀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紅樹林的生態保護,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沿海各地也出臺了紅樹林生態保護的法規,對紅樹林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進行規定,并通過設立保護地、圍填海管控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工作,使紅樹林受到最嚴格的保護。
另一方面,沿海各地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濕地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不斷加大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力度,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十四五以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行動計劃》陸續印發,進一步部署了紅樹林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工作任務,提出到2025年將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對擴大我國紅樹林面積,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時,社會
公益資金也積極參與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的意見,進一步為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紅樹林被納入CCER機制,體現我國對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的重視,使
碳交易成為實現紅樹林碳匯產品價值的有效方式,對于推動紅樹林生態修復、優化藍碳資源的管理,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的意義。
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宜林則林,宜灘則灘,且嚴禁以生態修復之名實施圍填海活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