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碳中和 查看內容
    • 878
    • 0
    • 分享到

    全國碳市場交易量偏低難題何解? 從“履約驅動”到“碳價驅動”是關鍵一環

    2023-7-13 10:48

    來源: 金融時報 作者: 馬梅若

      7月16日,全國碳市場將迎來正式啟動兩周年。截至7月11日,根據公開披露數據,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239365845噸,累計成交額近110億元。

      早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這一通過市場機制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均衡價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謂碳市場,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臺面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兩年過去了,這一被寄予厚望的機制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目前徘徊在60元/噸的碳價是否合理?如何更好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發揮其“無形之手”的作用?金融又能如何更好助力碳市場發展?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務委員孫軼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1234下一頁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