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
碳市場將迎來正式啟動兩周年。截至7月11日,根據公開披露數據,全國碳市場
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239365845噸,累計成交額近110億元。
早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這一通過市場機制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均衡價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謂碳市場,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
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臺面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優化配置,將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用“無形之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兩年過去了,這一被寄予厚望的機制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目前徘徊在60元/噸的碳價是否合理?如何更好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碳市場交易,發揮其“無形之手”的作用?金融又能如何更好助力碳市場發展?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務委員孫軼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