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看交易媒介的趣味百科。
在交易初期,是物與物的交換,其最大不足是無法在短期內完成甚至無法完成,因為這需要對交易的另一方進行搜尋,在缺乏信息的條件下,搜尋成本非常高。
隨著交易數量的增加,人們自然想到了中介等價物,即當一個交易者,遇到一個所有交易者都需求的物品時,他可以把手中的物品換成此物品,以降低對其他需求物品的搜尋成本。這些為大家所需求的物品即是人們對其他需求物品的交易媒介。
上面這段話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我們留意,交易媒介的產生也是某種需求的演變,其中需求成因是由于物物交易搜索成本太高,并且估價難度也是一個困擾的問題,例如怎樣判斷一只羊不能換一頭小豬。
而我們熟知的黃金、白銀、紙幣具備了作為交易媒介的某些條件,包括有較穩定的估價,攜帶方便,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媒介本身沒有較大的價值波動問題,這些零零總總的條件構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貨幣媒介”。
眾所眾知,比特幣的發行量在2100萬個恒定值,雖然看似帶有通縮的性質,但一句白居易的詩寫道“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隨著比特幣的挖出量越來越接近固定值,其價值也會隨著量變而引起波動,那些號稱比特幣能到10萬美金的人正是基于此考量。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比特幣會更偏向于成為一種價值收藏品,而不是一種貨幣的媒介,試想誰會拿一個增值投資品來作為交易媒介呢,就好比拿一副畢加索的名畫換一座廠房,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對標其他加密貨幣,這樣的問題仍然存在,即使是以太坊也設置了一定的發行量。
雖然對比來看,我們現在使用的貨幣仍然存在通脹的可能性,但作為發行方的各國央行也起到了調節作用,從而保證經濟在一定空間內波動(調節失靈的則另當別論了)。
從貨幣媒介的角度來看,目前幾大主流的加密貨幣似乎都缺少了作為媒介的流通性,至于那些可能成為媒介的加密貨幣,如何達成一種使用共識才是最大的問題,否則僅僅是一種社區“代金券”罷了,喪失了作為貨幣的屬性。
貨幣的存在是人類進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現在一些延續幾百年的貨幣史,似乎正面臨著挑戰者的到來。
后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欲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圣經·馬可福音第四章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