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率先發射碳衛星,但因發射失敗而墜入南極附近海域;同年,日本成功發射了國際上第一顆溫室氣體專用探測衛星GOSAT;美國OCO-2緊隨其后,于2014年發射升空。據楊東旭介紹,“碳衛星雖然沒有完全解決掉國別間偏差和不透明等問題,但是向著國際間碳監測的‘公平公正、查漏補缺’邁出了一大步。”
2007年,楊東旭在中科院讀研究生時,開始接觸碳衛星科研領域,從此參與研發碳衛星成了他畢生的事業。2009年,國家遙感中心組織專家組開始碳衛星項目的前期戰略研究工作;2011年,在863計劃的支持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中國碳衛星)正式由科技部立項,彼時臨近博士畢業的楊東旭正式參與其中。
“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困難在于這個項目在我國屬于‘前無古人’——沒有基礎,沒有借鑒,一切從零開始。”回憶起剛立項時的情景,楊東旭十分感慨,“為了爭分奪秒研發碳衛星的算法,我當時幾度辦了延期畢業,也放棄了一些國外研究所和學校的機會,在攻克碳衛星面前,一切都得讓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