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對生態保護及應對氣候變化認知的提升,林業碳匯在過去三十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989年,全球首個林業碳匯項目在危地馬拉西部高原實施,用于抵消美國康涅狄格州在建的煤電廠的
碳排放。
·1992年,15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5年,第一次締約方大會(COP1)在柏林召開,避免毀林受到關注,但未有實質進展。
·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清潔發展機制(CDM)確立, 2006年
廣西珠江流域造林項目成功注冊為全球第一個CDM林業碳匯項目。
·2005年,在COP11上,哥斯達黎加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提出REDD(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2007年,COP13將這一概念擴展為“REDD+”,森林保護、可持續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碳儲量三項措施構成了 REDD+中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實施REDD+項目600多個,其資金大部分來自于國際組織的捐贈。
·2005年,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
聯盟(CCBA)發布第一版《氣候、社區及生物多樣性標準》(CCB標準),鼓勵開發具備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支持社區發展等多重效益的林業碳匯項目。2007年,CDM機制下開展的騰沖造林項目獲得全球首個CCB標準金牌認證。
·2005年,自愿核證碳標準(VCS)機制由氣候組織、國際排放貿易協會、世界經濟
論壇、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聯合發起。
·2015年,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上線,CCER進入交易階段。同年,廣東長隆碳匯造林項目成為全國首個獲得簽發的CCER林業碳匯項目。
·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認可包括森林在內的碳匯的重要性。
·2017年,由于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CCER新項目審批暫停。同年末,國務院批準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運行。
·2023年,隨著造林碳匯、紅樹林營造等四項方法學及CCER管理辦法的陸續發布,CCER新項目的審批預計將在年內重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