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經濟、個人、組織的環境前提
(1)經濟:基礎消費品過剩,越來越多商品賣情緒而非賣功能
除了如非洲的一些貧困地區之外,全球生產的基本食物、衣著,已經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出現了相當大的產能剩余。生產制造類占經濟比重降低、服務與科技類占比逐年提高。
除了對于人們的需求尚存、可保持開放式想象的藍海科技領域,在基本生存產品一端,產品質量差異已經不能成為消費者做出選擇的首要考量因素,商家只能靠信譽、情緒營銷等,來勾起人們的安全與尊嚴需求。
(2)個人:食物與安全需求被大范圍滿足
貧困被基本消除的市場中,勞動力價值及貨幣購買力可以基本支撐人們在衣食住行上的基本生存。和平和治安良好的年代里,所謂的安全需求,更多附著于“安全感”的感受之上。
(3)組織:科技提升信息處理效率,基于個體勞動的扁平化組織被熱議
當生產制造端逐漸被機器所替代,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成為了當代勞動力的主要工作內容。在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的輔助標準下,單人所能處理和維護的異常情況的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科技使日常溝通距離、信息黑箱越縮越小,以個體為勞動單位的扁平化趨勢為人們所熱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