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業鏈條
眾所周知,絕大部分的實物商品,都要經過原材料(-加工/制造)-商品-(營銷)-渠道-交易完成,這幾個步驟。其中,在近代大工廠及輻射范圍更廣的媒體出現后,加工階段和營銷階段,大多需要資金的先期投入來支持。
而絕大多數由人工來完成的服務,則多為原材料準備-營銷獲客-服務加工-商品的形式來進行,也可能會因在未經針對性營銷的情況下,服務需求由消費一方率先提起,而將鏈條轉變成(廣義)營銷獲客-原材料加工(人工服務)-商品的形式。
各核心環節,或許會因行業和服務的特質,而前后有所調整。但基于時代背景、技術限制、人力素質與行為差異導致的基本環節構成,大體不變。
2、不斷移動的核心戰場。
在商品經濟到來之前,因基本物質供應尚不穩定,原材料本身即為商品,經濟活動的競爭集中在原材料的所有權之上。
商品經濟初期,原材料出現剩余及大量的同質化交易,競爭焦點則集中在被初步加工,功能性差異明顯、消費市場尚未飽和的商品之上。
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后,商品類別和功能性的差異化降低,競爭則轉移至需要資金門檻的標準化生產,以及擴大銷售所必須的營銷門檻之上。
隨著商品基本質量的提升,以及反消費主義浪潮的興起,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具有實用質量的商品因技術進步更為豐富,靠產品質量和標準來取勝的大生產,反而在營銷和銷售門檻相對降低之后,被更多元化的產品分割了消費市場。
當原材料、商品、資金、渠道都不再成為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商業競爭環節,同時最終產品在實用質量上差異減小,而越來越多地以附著文化和情緒來衡量;尤其是基于人力的服務業越來越多成為當代的重要商品,鏈報預計,未來競爭將更多元的依托于基于被打通的產業鏈之上,基于信用可視化的生產變革及組織變革之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