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存在三類加密
數字貨幣:資產型通證、證券型通證和實用型通證。資產型通證是獨立性數字貨幣的基礎,應該使用費雪交易方程進行估價。屬于這一類的數字貨幣有:
比特幣(
btc)、比特現金(Bitcoin Cash)、大零幣(Zcash)、達世幣(Dash)、門羅幣(Monero)和德瑞幣(Decred).
雖然有些人會不認同,但我還是要把智能合約平臺的原生通證也歸到這一類,例如
以太坊、EOS、Dfinity和Kadena。為什么可以這樣歸類?因為智能合約平臺的原生通證也有可能變得很有儲蓄價值。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會涉及證券型通證,因為人們對傳統的證券已有廣泛的認識,將證券的邏輯搬到
區塊鏈上,雖然在結算和保管方面比遺產系統(持續積累下來的有價值的軟件系統)更優秀,但并未改變它的證券性。
我要重點介紹的是實用型通證。
背景
在2016和2017年啟動的絕大多數
ico項目,發行的都是帶有支付功能的數字貨幣,包括許多最引人注目的項目,如:Filecoin、Golem、0x、Civic、Raiden、Basic Attention
token等等。
這一類的數字貨幣都擁有專用支付貨幣的特點,其價值應該用費雪交易方程式來計算:MV=PQ,由此可得:M=PQ/V。
正如我在《弄懂數字貨幣的流通速度》一文中所指出:交易方程式中的V(速度)對幾乎所有的專用支付貨幣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量。一般來講,專用數字貨幣價格容易受到流通速度波動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對其價格造成持續的下行壓力。基于這種效應,我預測作為專用支付貨幣的實用型通證的流通速度會超過100,甚至1000。作為對比,美元M1的流通速度是5.5。
下面我將介紹兩種新的數字貨幣經濟模型,解決實用型通證的流通速度問題。設計這兩種模型主要是為了優化以下方面:
實用性通證的價格應該隨著網絡使用量的增長呈近似線性增長;
當然,這樣的話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如果該網絡的使用量下降了,或者比之前預測的增長速度要慢,那么該網絡的原生通證的價格就會有所降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