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源于
比特幣1M大小的區塊設計,如果不是這樣,故事可能是另外一個版本。
事實上最開始,比特幣區塊大小是32M,至于為什么是這個數字,據說,是因為區塊傳輸的部分代碼是中本聰從別處抄來的,32M是自帶上限。
對于當時的比特幣網絡而言,一個塊最多也就1-2KB的交易,32M的大小即使放在今天也綽綽有余,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在太過于浪費。而且32M的大區塊也有一定的風險,容易導致黑客的“粉塵攻擊”(故意用大量密集的小額交易干擾正常的交易)。
所以,最終中本聰將1M設置為比特幣區塊的上限。但中本聰當時肯定料想不到,這么一個小小的變動如同蝴蝶煽動翅膀一樣,帶來比特幣社區的巨大的沖突和分野,最終導致比特幣的分叉以及IFO亂象的產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