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明與互聯網發展相伴而生。2012年至2021年,我國網民規模從5.64億增長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升到73%,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
如何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法院在線調解糾紛1084萬件,今年1月至6月在線調解糾紛577.3萬件,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糾紛解決服務。去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涉網絡詐騙案件2.5萬余件。同時,打擊各類涉網絡信息、數據安全等違法犯罪,維護個人信息安全,筑牢數字經濟安全屏障。
“中國法院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的在線辦案和服務,為在線訴訟、在線調解等提供極大便利。”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力表示,智慧法院建設不是簡單的“形象工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勇闖“無人區”,累積實現了從實踐樣態躍升為“中國模式”的突破,為世界司法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各地網絡法治建設成果紛繁——
深入開展“凈網”“反詐”等專項行動;審理《人民的名義》《明朝那些事兒》等網絡傳播權案件;對盜播NBA及東京奧運會賽事等行為及時作出禁令……
天津法院依法妥善審理一系列涉互聯網案件,充分發揮了司法裁判在網絡法治中明規則、促治理的重要作用。
“
浙江法院一體化辦案辦公平臺”讓全省106家法院、1.5萬名干警在同一平臺上辦案辦公,為立案、庭審等150余個業務場景提供系統支撐;無紙化辦案率99%,辦案效率提升14.1%,每年為群眾提供在線服務近5億次,首創異步審理模式,有效解決“時間差”“異地難”帶來的訴訟不便;“浙江法院智慧大腦”融合司法數據123億條、司法案例635萬個,構建法律知識圖譜85個、工作模型93個……浙江法院推動
人工智能與司法活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數字法院”,努力為當事人增效、為法官減負、為審判管理賦能。
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法院實驗室;搭建以司法數據、計算資源、智慧法院中臺與大腦為支撐的科研框架;成功孵化5G云盒、可視化送達消息、
區塊鏈電子質證等30余項司法產品……廣州法院正在加快建設以智慧法院大腦為內核、司法數據中臺為驅動的AOL全線上智慧司法體系,推動實現全類型案件支撐、全審判要素覆蓋、全訴訟主體服務、全項目周期監管、全電子數據流轉、全可信架構循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