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的交易之所以難監測難干預,是由于其脫離了現有的監管體系。銀行和支付機構僅靠內部交易系統監控可疑資金、賬戶,無法解決跨行、跨平臺甚至跨國的交易跟蹤問題。
據記者采訪了解,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對待此類大多以黑名單性質進行管理,對重點網站和賬戶建立巡查制度,一經發現立即封堵;通過加強支付交易環節風險監測,部署風險算法模型,加強異常交易監測,對嫌疑付款方風險提醒、收款方進行限權。
國內的
金融機構基本也只能從可疑交易的維度來進行約束。汪靈罡告訴記者:國內銀行機構的反洗錢交易監測系統并不是專門針對虛擬貨幣交易監測而設置。目前,各金融機構都充分重視虛擬貨幣交易相關的洗錢風險,但由于洗錢手法眾多,通過虛擬幣交易洗錢的規模在整個洗錢行為中所占的份額可謂滄海一粟。
“更多的技術投入必然帶來更高的合規成本,由于虛擬幣交易洗錢的規模仍較小,只是個案看起來數額比較大。金融機構通常不會為虛擬幣洗錢監測投入更多資源。”他表示。
更多的反詐反洗錢措施,顯然需要
數字貨幣交易所“扛起重任”。派盾科技結合已有的1億個地址標簽,對包括資金盤地址、暗網地址、賭博地址等多種高風險地址進行追蹤、監控時發現,這些黑產地址和交易所地址存在頻繁的交互行為。
據記者了解,主流交易所通常有嚴格的KYC認證,除此之外更多反詐反洗錢措施也開始出現。一些交易所此前曾披露設置了風險隔離期政策,風險用戶需要T+1日取現。此外,基于涉幣人群動態開源情報大數據分析的鏈上資產追蹤系統近兩年已經被利用在對于虛擬貨幣欺詐、洗錢的追蹤。
記者注意到,包括派盾科技、
火幣、歐科云鏈等機構都先后推出了類似系統,以跟蹤資金在鏈上的流動情況——鏈上監控功能普遍涉及“地址監控”和“交易監控”,通過監控某些地址的動態和監控某筆交易中涉及的資金來實現動態跟蹤。
不過,如果這些資金最終去向了非主流交易所則可能讓上述追蹤機制也力有不逮。隨著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的發展,更復雜的用虛擬貨幣洗錢的模式已經出現。
在汪靈罡看來,這種模式不做KYC認證也找不到具體運營方,即使在國際上對此的監管研究和措施也遠遠不夠。
派盾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除了常用的中心化混幣服務、利用協議實現自動化混幣的去中心化的混幣服務器的出現,為犯罪分子持有的虛擬貨幣加上了多層保護膜。而此次監管升級之后的新變化也仍需要繼續調研。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