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約8億人口脫離了貧困,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數字發展和應用為中國民眾改變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民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以
農業為例,過去,中國億萬小農經歷了農產品難以對接大市場渠道的困境,農產品滯銷一度成為常態。隨著“互聯網+”理念的引入,數字逐漸融入農產品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實現了農產品的提質增效。比如,在阿里巴巴農村
電商的“畝產一千美金”助農計劃推動下,手機成了農民的“新農具”。農民可利用手機在“釘釘APP”上觀測農作物生長情況,通過手機的電商平臺APP銷售產品,跟蹤物流情況,獲取顧客對農產品的消費評價。在數字的帶動下,原本分散的農產品價值鏈條各環節得以整合,實現了農業的高附加值。
數字農業在中國取得的成就表明,數字帶來的紅利并非局限于高收入國家或大城市。只要條件合適,在發展中國家和農村,數字帶來的減貧效果也大為可期。當然,應當看到,數字農業在中國獲得的成功實踐得益于一系列因素和條件。包括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日益完善的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減貧的重視、數字農業政策利好以及各方的積極行動。這也說明,數字發展有效性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打造全方位的數字社會并不會一蹴而就。我們還需進一步探討受援國的主次需求,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受援國數字經驗的本土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