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區塊鏈生態 查看內容
    • 4540
    • 0
    • 分享到

    算法,即剝削

    2020-9-29 09:29

    來源: 智本社 作者: 清和社長

    數據,即權力


    這篇文章提到一個關鍵詞:時間失蹤。

    “2016年,3公里送餐距離的最長時限是1小時,2017年,變成了45分鐘,2018年,又縮短了7分鐘,定格在38分鐘——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行業外賣訂單單均配送時長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鐘。【1】”

    從平臺方來說,“吞掉時間”是算法帶來的技術革命。外賣平臺實時收集海量的配送數據,人工智能算法通過深度學習,優化派單,壓縮時間,提升配送效率。這就是美團的“超腦”、餓了么的“方舟”的力量。

    對于平臺公司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根據美團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美團外賣的訂單量達到25億,每單收入比2018年同時期增加了0.04元,而與此同時,每單成本則同比節省了0.12元——這也幫助美團在2019年Q3,多賺了整整4億元。【1】”

    但是,對于騎手來說,“效率就是生命”。

    騎手們的收入被系統的算法支配著。騎手的收入取決于接單量、準時率、差評率、投訴率。其中,準時率是最重要的。因為差評和投訴主要原因是超時,如果超時,系統會自動扣提成,接單量再大也是徒勞。“準時率低于98%一單扣一毛錢,低于97%一單扣兩毛錢。”

    過去幾年,配送里程增加,配送時間卻在減少。

    “美團研究院在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外賣產業發展報告中稱,2019年騎手日均配送里程相比2018年增長約5.5%,日均配送里程大于50公里的騎手比例從2018年的13.8%增至2019年的18.2%【2】。”

    為了與時間賽跑,騎手不得不超速,甚至闖紅燈、逆行。這導致騎手的交通事故率上升。“現實數據有力地佐證了這一判斷——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數據顯示,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騎手傷亡。【1】”

    系統規劃的時間是最短的,有時沒有考慮路況、雨天、單行道、紅燈等現實問題。這就迫使騎手拿生命派單。

    文章發出后,這一缺乏話語權的群體備受社會的關注。

    有人拿出約翰·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批評平臺算法“不計偶然性”特別違反正義原則。系統算法計算的是最理想的極限時間,卻忽略了現實諸多偶然因素,如電梯擁擠、雨天堵車、電動車故障等。【3】

    有人拿出尼克·西弗的“算法文化”,認為平臺的算法,除了包括理性程序外,還要包含制度、交叉環境等,并建議研究者應該從人類學地探索算法【1】。

    有人拿出港交所的“ESG信息披露”,指出美團等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包括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信息。在這里,騎手的生存環境屬于社會責任的范疇。上市公司必須“不遵守就解釋”“過去三年每年因工亡故的人士及比率”。期望這一披露制度倒逼平臺重視騎手的交通事故風險,并給予更多的保護【2】。

    但是,平臺卻將皮球踢給了消費者,推出新功能,增加“愿意等待系統”。言下之意,顧客是上帝,不是我們要求騎手快,而是你們(消費者)要求騎手快。

    雖然評論區對這一踢皮球行為很氣憤,但是除了罵資本家無良外,也沒有別的好辦法。隨著熱度退卻,騎手每天與死神賽跑的狀況并未改變。

    這到底是什么問題?

    算法優化配送,提升經濟效率,這是技術進步,利好于消費者(尤其在疫情下),利好于平臺。理論上來說還利好于騎手,節省了不必要的路程。但是,人們總覺得其中有問題,又說不出哪里出了問題,最后只能從情緒道德上譴責資本家剝削,從社會責任上呼吁資本家手下留情。

    其實,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算法支配騎手是一種壟斷行為。這種技術性壟斷,很可能構成平臺濫用數據優勢,以及價格歧視中的大數據殺熟。

    在反壟斷法的框架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三類壟斷行為中的一類。在大數據時代,平臺可能濫用大數據的支配優勢。

    數據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權力。

    數據本是用戶的一項私人資源,數據所有權也就是一項私人權力。但是,現在大型平臺沒有采用分布式系統,私人數據被中心化的數據庫壟斷。因此,私人的數據所有權被剝奪,科技公司便產生了所謂的大數據支配優勢。科技公司往往在不告知用戶的前提下采集、占有并使用私人數據。

    數據為何成為科技公司一項“關鍵權力”?

    用戶在平臺上留下的任何結構性的和非結構性的數據,經過科技公司的數學模型分析后,變得具有預測性。隱秘在用戶深處的欲望、需求、情緒、情感可能被算法洞悉,科技公司可借此推送信息,引導消費,改變甚至控制人們的思想及行為。

    2018年,Facebook陷入“數據泄露丑聞”。在聽證會上,有議員質問扎克伯格:“Facebook在竊聽用戶說的話?”扎克伯格婉轉地回答:“我們允許用戶上傳分享自己拍攝的視頻,這些視頻的確有聲音,我們也的確會記錄那些聲音,并且利用對這些聲音的分析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濫用大數據支配優勢的極端情況是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一種差異化定價行為。比如,某電商平臺上同樣一件商品,老用戶和新用戶客戶端上所顯示的價格不同。又如,當你急于在某個網絡平臺上購買飛機票時,票價卻莫名其妙地上漲了。

    亞馬遜是大數據殺熟的“始作俑者”。2000 年,亞馬遜針對同一張 DVD 碟片施行不同的價格政策,新用戶看到的價格是 22.74 美元,如果是算法認定有購買意愿的老用戶,價格會顯示為 26.24 美元。如果刪除 Cookie,價格馬上又回落。很快這種策略被用戶發現并投訴,亞馬遜 CEO 貝索斯公開道歉,說這僅僅是一場實驗,也承諾不再進行價格歧視。

    在美國,大數據殺熟為何被禁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