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爭議的虛擬幣領域,始終不乏各類“花式創新”。如今,以虛擬幣交易平臺為代表的 “
區塊鏈”公司(俗稱“
幣圈”)似乎找到了一條“合理避稅”的路徑。
近日,某虛擬幣交易平臺研發人員在社交平臺上發問:入職了一家區塊鏈公司一周后才得知,工資不是人民幣,而是通過穩定幣發放,是否需要選擇離職?
一家虛擬幣交易平臺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國內仍未對虛擬幣征稅,員工接受工資以虛擬幣形式發放,再通過虛擬幣交易平臺將其變現,就可以避稅。”
然而,經過記者調查了解后發現,這條看似合理避稅之路,實則充滿風險。
發生勞動爭議時不被認可為收入
“25000元工資中15000元通過發穩定幣來避稅,我是不是得跑路了?”“面試了一家做虛擬幣交易的平臺,公司表示為了避稅,工資發虛擬幣,如果擔心價值波動,可以收到虛擬幣后再(通過虛擬幣交易平臺)兌換成人民幣。靠譜嗎?”日前,多位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發問。
記者與上述用戶了解得知,普遍擔憂為社會保險費與公積金繳存問題,與工資流水和實際不符影響跳槽后洽談薪資問題。
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大杰認為,公司用實物(產品)或期權激勵員工與公司共同發展,是常見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區塊鏈處于初始階段,更需要相對刺激創新的手段來凝聚人才,因此,以公司的區塊鏈產品為激勵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
“但各類代幣價格波動可以說是瞬息萬變,這種激勵是否有效,能否成為員工的可以期待的收入來源,也值得懷疑。另外,區塊鏈公司的前景也不穩定,多數投資也只是為社會創造一些短暫的就業機會和悲壯的創業故事罷了。”唐大杰補充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