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對于這些,韭菜們只記得 XMX 歸零、交易所割項目方、項目方割韭菜等慘痛回憶。可彼時正值項目方、交易所、PR服務公司、
區塊鏈自媒體“拿幣拿到手軟”之時。
交易所光收單個項目的上幣費,就有輕松的數百萬美元入袋;“區塊鏈自媒體”發一篇項目軟文要價數十萬;公鏈項目輕松估值過億;FOMO3D 等博彩游戲帶起 DAPP 小高潮。
對于韭菜來說,2017 年底 2018 年初,分明是撿錢行情:盲選都能挑中百倍幣。
然而,癲狂因幣價而起,也隨幣價而滅。
自年前高點后,
比特幣和
以太坊價格節節下挫,年中已然腰斬,下半年跌去八成。“區塊鏈+一切”落地者寡,成為過氣鐮刀。區塊鏈關注者的數量也等比例收縮。
熊市之下,項目融資無路、裁員、裝死或真死;區塊鏈自媒體在斷糧和封號的雙重壓力之下直接關停,倒閉者不下百千。徐小平、玉紅等昔日大佬開始退圈。
張健的
FCoin 憑借“交易即挖礦”引發千所大戰,持續吸血行業,最終曇花一現,反倒助推了熊市一把。
同時,一些
聯盟鏈公司依然堅持著無幣區塊鏈。盡管步子很小,但像微眾銀行、螞蟻金服的 BaaS 業務還在探索場景,比如互聯網法院、區塊鏈電子發票、社區投票等。
年末的 STO 和穩定幣只停留于討論,真正發力尚在次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