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3 年前,
區塊鏈的世界中只有
比特幣。直到俄羅斯少年 Vitalik Buterin 提出在比特幣底層上增加虛擬機,即今天所言的智能合約。
Vitalik 生于 1994 年,也是一名
加密貨幣的愛好者,他認為比特幣能做到的事情“不限于貨幣”,可能是“通用應用平臺”。
加入智能合約的建議未能得到比特幣開發團隊認可,Vitalik 決定另起獨灶。
V神的設想顯然足夠性感,以至于時年 19 歲的他身邊圍繞了一大堆比他老成不少的“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以太坊第一任 CTO、后來 Polkadot 的創始人 Gavin Wood,Consensys 創始人、營銷好手 Joseph Lubin。2014 年 1 月,他們在邁阿密的北美比特幣大會首次公開發布以太坊。
此后,2014 年與 2015 年,V神兩次來中國募資。
他先北上,帶著一個中文蹩腳的翻譯,敲開了
火幣杜均的
北京辦公室的門,杜均聽后的判斷是壓根不靠譜。期間還發生過很多大佬錯過以太坊的故事。如今或想來悔恨,但當時的以太坊,就連“比特神教教徒”都認為是騙局。
不過,錯過者后來都接受到以太坊所開啟的區塊鏈 2.0 和
ico 時代的洗禮。
V神來華北上募資并不順利,爾后南下
上海,找到接觸過比特股(BM 創立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沈波。后者適時給予幫助,不僅帶著V神到處演講,還在 2015 年以太坊遭遇資金困難時投了 50 萬美元。
這成為了分布式資本最成功的一筆投資,收益高達 1500 倍,附加 V神成名后給萬向帶來的名望。
國內隨之開啟區塊鏈創投時代。
2015 年,萬向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
區塊鏈技術也在此時成為了小風口,國內
金融業人士發現比特幣的底層基礎設施區塊鏈大有可為,信任、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概念在上海金融中心的各大區塊鏈研討會上。
上海各大會議一番討論,早已得出了區塊鏈與金融場景契合的結論,不過他們更為認可
聯盟鏈,即今天所言的“無幣區塊鏈”。
浙江大學也為產業輸送了大量的區塊鏈人才。
上海、
杭州一帶開始誕生出不少聯盟鏈公司,如趣鏈、復雜美、秘猿、布比、云象等。
同期的 ICO 項目也小規模爆發了一波。國內項目小蟻、領萌寶、元界等都成功 ICO,幣眾籌、云幣網、ICO365 等一批區塊鏈眾籌平臺起步。
2015-2016 年的區塊鏈,因未有落地被諷刺為“風口上的豬”。
再過一年,單憑一紙白皮書、甚至笑來老師一聲喊就能一夜暴富。如今回看,當年“風口上的豬”怕是小巫見大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