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臺是在傳統企業的轉型焦慮和互聯網企業的流量焦慮夾縫中火起來的。
要想解釋數據中臺為什么會在2019年爆火,需要先把時間拉回到30年前。
上世紀80年底末至90年代初,用友、金蝶創立,SAP、Oracle進入中國,企業管理軟件行業正式在中國出現。
經過10年的改革開放,當時國有大型企業的業務與組織已經非常龐大繁雜,“算盤+賬本”的純手工財務信息管理方式已經難承其重。
財務管理軟件隨即開始在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當中流行開來,企業信息化建設也成為了商業界的流行風尚。
隨后ERP、CRM、HR、OA等辦公軟件也陸續流行開來。
這些管理軟件的作用主要是幫助企業完成內外部的信息化建設,從而實現業務的自動化運作,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副產品——數據。
但當時的企業并不知數據有什么商業價值,也不知道數據該如何利用,只是把其當做企業的機密信息存儲在了數據庫里。
進入2000年后,互聯網創業迎來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010年后,移動互聯網的鐵蹄幾乎踏遍了各行各業。
一時間傳統企業開始談互聯網色變,“互聯網思維”成為了近10年中國商業的精神圖騰,傳統企業可遠觀但難褻玩焉。
其間做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也不在少數,但成功者寥寥,從傳統向互聯網新經濟躍遷的鴻溝一直無法被有效跨越。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最近對外談科技投資的本質和趨勢時,提出了一個商業科技發展的框架,用來描述各行業的發展邏輯。
他指出進入工業時代后商業首先完成了機械化,機械化大規模普及后開始探索自動化,有了自動化技術后才能通過收集并利用數據從而實現數據化,當數據量足夠大且能夠自由流動后就可以向智能化邁進。
傳統企業無法升級是因為其一直停留在“機械化+自動化”階段,雖然管理系統幫助企業沉淀了大量數據,但這些都只是“沉睡資產”。
這些數據既沒有流動起來,更沒有被利用起來,因此企業的業務和發展仍處于靠經驗預測的“人工”階段。
但互聯網企業純線上的業務模式一上來就完成了自動化,而且其特別注重數據的收集和探索利用。
特別是近十年隨著數據量和數據維度的激增,互聯網企業開始推動以數據為基礎的智能決策,商業模式也開始向智能化方向升級。
像網約車平臺、外賣平臺的派單系統,和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分發,都已經完全實現了智能化,告別了“人工”時代。
如何喚醒沉睡的數據資產,把數據真正地用起來,以支持自身業務的智能化升級,是擺在所有傳統企業面前的“數字化轉型焦慮”。
而且整個宏觀經濟近幾年進入換擋期,GDP的增速從高檔位切換到了中檔位,企業從外部獲取業績增長難度不斷加大,紛紛開始轉向內部尋求降本增效以提振業績,在此背景下企業的轉型焦慮變得更加迫切。
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此時也遇到了增長困境,線上流量開始枯竭,從線下尋找增量市場成為了行業共識。
“科技賦能,幫助傳統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是各互聯網巨頭一致打出的牌。阿里提出了新零售、騰訊押注產業互聯網、百度提倡AI改造各行各業……
在雙邊巨大的需求和供給力量擠壓下,“數據中臺”應運而生并且爆火,科技企業想利用數據中臺改造傳統產業,傳統企業也希望能利用數據中臺完成數字化轉型。2019年是數據中臺元年的說法開始被廣泛認可。
雖然數據中臺的概念好不熱鬧,但除了身處創業一線的專家型創業者外,外人甚至是很多投資人都對其知之甚少。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