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大環境下,Libra的推出,似乎將競爭進一步引向了數字貨幣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
近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Libra是不是美國科技企業要與美國政府一起保持世界霸主的信號?美國在發行數字貨幣時,是否會考慮中國的企業或者把中國的貨幣放到他們的貨幣籃子里?
任正非回應道:“中國自己也可以發行這樣的貨幣,為什么要等別人發行呢?一個國家的力量總比一家互聯網公司強大。”意指,中國可以發行自己的Libra。
而在7月26日的一場活動上,上交所前總工程師白碩發表演講,并也表示,建議中國建立可與Libra抗衡的自主體系。
鑒于Libra可能對各國的貨幣政策、金融穩定,乃至國際貨幣秩序造成的重大影響。目前各國均將國家數字貨幣作為研究重點,探索應對Libra的國家數字貨幣的新形式。
那么“中國的Libra”又將由誰來挑大梁?
央行數字貨幣:已做落地試點
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國版Libra”的第一種可能性,也是最眾望所歸的一種。
Facebook推出Libra項目后不久,中國央行就針對Libra和央行數字貨幣的問題頻頻發聲。7月8日,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介紹了央行關于Libra、央行數字貨幣和數字金融的最新研究;7月9日,央行前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則圍繞 Libra 對全球化形勢下未來貨幣的發展,以及人民幣需要作出的應對進行了相關的探討。(互鏈脈搏《中美英法等八大央行對Libra表態 ——各國央行與商業銀行“眾生相”》 一文中有詳細收錄)
互鏈脈搏觀察到,其實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已然是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14年時,央行就成立了發行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2015年,金融研究所成立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2017年5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掛牌,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2018年9月,該研究所搭建了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
不僅如此,央行更是擁有78項加密貨幣領域的專利,以及另外44項與區塊鏈技術有關的專利。在今年的數博會上,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更是透露了最新的進展消息:央行的區塊鏈應用其實已經展開。
而且相較于當前面臨監管困境的Libra,央行數字貨幣本就生于監管體系內,若未來推行,在國家層面面臨的阻力將更小。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互鏈脈搏還在《Libra只是出了白皮書 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已經做了落地試點》一文中對央行數字貨幣與Libra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兩者聚焦的核心功能都為支付;采用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記賬技術;采用聯盟鏈等。但出發點不同,央行的數字貨幣是為了解決紙幣缺陷,相較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概念,央行數字貨幣實際上是“數字化的法幣”,更具備貨幣的屬性;而Libra則是做類商業銀行的事情。
不過目前,央行若要發行數字貨幣,還面臨著我國數字貨幣法律法規體系未建設完善,普通民眾對于數字貨幣的認知和理解尚存障礙等問題一系列的問題。
盡管如此,互鏈脈搏了解到,央行已圍繞數字貨幣在做有益的嘗試。央行已小范圍試點PBCTFP的區塊鏈平臺,據悉,在這個平臺上已經搭建了4個區塊鏈應用,有26家銀行參與,實現了1.7萬筆業務,超過40億元的業務額。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根據上述內容,互鏈脈搏從主體意愿、用戶基礎、海外渠道、應用場景、技術儲備等幾方面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了數據化的分析,并根據幾方面的指數(互鏈脈搏研究院評估)繪制了上圖。
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的主體意愿較強。央行數字貨幣的初衷是為降低紙幣發行和流通的成本,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本就有推出的想法。隨著Libra項目被公布,且未來可能會對各國金融體系造成一定沖擊。央行數字貨幣推出的意愿便顯得尤為強烈;而在用戶基數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立足于中國13億人口,雖較Facebook的27億用戶有一定的差距,但以作為國家人口為基準的數字貨幣,用戶基數仍比較大;與之相應的是,央行數字貨幣相對其他種類的數字貨幣,更為封閉,因而在海外渠道方面的指數并不高。
而根據目前央行官員釋放的信息,央行數字貨幣采用雙層投放體系,是在遵循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因此應用場景是央行-商業銀行之間,大量的商業場景,央行數字貨幣并不直接涉足。
但其技術實力的指數較高,從我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中便可窺見一斑。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目前中國央行區塊鏈專利數量位列全球央行系統第一。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