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推出后,搜狗CEO王小川曾表示,區塊鏈是商業政治技術三維一體的東西,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是由企業或國家之上的聯盟來做。
他指出,應對Libra,中國大企業要形成聯盟。這也成為“中國版Libra”的第二條路徑。
Libra推出之時,便有人聲稱它將會使互聯網巨頭遭遇降維打擊。而前段時間舉行的Libra聽證會上,Libra項目負責人馬庫斯更是公開承認,Libra將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競爭。這無疑是將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引向數字貨幣支付領域的競技場。
而事實上,在這一領域,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并不遜色。Libra推出之際,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便在微信朋友圈點評稱,“技術都很成熟,并不難。就看監管是否允許而已”。
在此之前,2018年6月時,螞蟻金服基于區塊鏈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便已在香港上線。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Gcash匯款,基于區塊鏈技術,跨境匯款可以進入秒級時代。
而放話“中國可以發行自己的Libra”的華為,也已在2015年時就入局區塊鏈。
因而,若政策允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國內的互聯網巨頭聯合,在境外或境內的某一行政區域內進行小范圍、可監控的加密貨幣嘗試。或許會推動巨頭打造符合監管規范的加密貨幣項目,以抵御Libra正式推出后帶來的風險,甚至可在國際上與之抗衡。但就目前國內對于數字貨幣的態度來看,還處于強監管的狀態,因而發幣的方式還有待監管方的考量。
不過,互鏈脈搏觀察到除發token之外的另一種觀點。中國人大法學院副院長楊東曾針對中國互聯網企業應對Libra一事撰文,并提出“共票”(Coken)的概念。楊東指出Coken區別于token,可以表達基于移動支付的技術產生的貨幣相關的數據與流量數據的價值。“共票”凝聚區塊鏈生態所依仗的“Token”核心特點:一即“共”,凝聚共識,共籌共智,是夠真正共享的股票;二即“票”,支付、流通、分配、權益的票證。
在此基礎上,國內的大型互聯網企業聯合,建立聯盟鏈體系,發行相應的Coken,以推動我國數字貨幣的發展。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在互聯網巨頭聯盟的雷達圖中,互鏈脈搏將其主體意愿的指數列為4。盡管從商業角度考量,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定是不愿放棄數字貨幣領域的市場。但在國家監管的狀態下,騰訊和阿里也均曾明確表示遠離數字貨幣,專注于底層區塊鏈技術;在用戶基數方面,互鏈脈搏曾統計國內在線支付領域的兩大巨頭,支付寶的用戶量為10億,微信支付的用戶量為8億。可以試想國內的互聯網巨頭若結成聯盟,整體的用戶數量還是較為可觀的。
海外渠道方面,互聯網企業與原生的金融企業相較,仍有一定差距。而應用場景、技術儲備方面自不必說:阿里在2014年開始研究區塊鏈,2016年7月時,便落地了區塊鏈領域的第一個應用,其后更是在金融、公益、溯源等領域廣泛開展落地實踐;騰訊2015年成立區塊鏈團隊,截至2018年8月已有40項區塊鏈專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