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互聯網技術與
金融行業的結合,使得信息更加對稱,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支付結算效率,降低了貨幣融通的成本,并且基于大數據技術使得風險管理更加有效。本文從
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傳遞及區塊鏈對金融生態和金融基礎設施的重構出發,分析了區塊鏈對傳統信用機制的影響,并對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進行了展望。本文刊于《中國金融》2019年第8期(總第902期)。
文 / 巴曙松(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朱元倩(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王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與金融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指出:“金融的本質是通過資金的流動來完成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福祉和效率。”正如其所總結,金融的本質就在于通過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實現資金的融通,其中,貨幣是金融運行的重要載體,信用是金融交易的基礎,風險控制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內容。基于這一內涵,金融的職能相應地主要體現在信用中介、支付結算、貨幣融通和風險管理四個方面。
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結合,使得信息更加對稱,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支付結算效率,降低了貨幣融通的成本,并且基于大數據技術使得風險管理更加有效,但是總體來說,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只是形式和手段的改進,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熱潮,區塊鏈技術似乎成為開啟新一次技術革命的鑰匙,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價值傳遞以及無需信用中介、高安全性、去中心化以及去官方貨幣化等性質是對金融行業的一種根本性顛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