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字通證的先行者,btc已歷經十年起伏,具備良好魯棒性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隱私保護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隱私計算技術、密碼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基于各種新興技術為保護交易隱私而創立的匿名通證相繼出現。

通證通研究院 × FENBUSHI DIGITAL 聯合出品
文:宋雙杰,CFA;田志遠;金佳豪
特別顧問:沈波;Rin
導讀
針對BTC在隱私性方面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匿名通證應運而生,并迅速在數字通證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摘要
作為數字通證的先行者,BTC已歷經十年起伏,具備良好魯棒性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出隱私保護的局限性。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隱私計算技術、密碼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基于各種新興技術為保護交易隱私而創立的匿名通證相繼出現。
2012年12月,第一個針對數字通證隱私問題的協議——CryptoNote問世。該協議介紹了兩種技術:隱私地址技術和環簽名技術,分別提供對數據接收方和發送方的隱私保護。
2013年1月,BTC開發商Gregory Maxwell為提高BTC的隱私性提出了Coinjoin技術,Coinjoin使用多重簽名技術,交易者需各自獨立分散完成簽名,只有提供了所有簽名的交易才能被判定合法,并被網絡接收。
2013年5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Matthew D. Green等人提出了Zerocoin協議。此協議提議允許銷毀并重新生成數字通證,以保證通證交易匿名化且無需可信第三方參與。次年5月Matthew D. Green等人在Zerocoin的基礎上創建了Zerocash,并提出了一種經典的零知識證明法——zk-SNARKs。
2015年10月,Monero研究實驗室的Shen-Noether提出RING-CT,該技術基于CryptoNote協議發展而來,是一種隱匿交易金額的技術,同時可加快交易速度。
2016年7月,Tom Elvis Jedusorand提出Mimblewimble,該技術保留了BTC基于PoW共識的優越特性,同時針對UTXO集合進行了優化,在大幅提升匿名性的同時,能夠極大地節省區塊鏈存儲空間。
風險提示:監管不確定性,匿名性或影響性能
目錄
1 匿名伊始——BTC的“提爾鋒”
1.1 BTC的隱私策略
1.2 BTC的“提爾鋒”
2.3 “匿名通證”應運而生
2 常見的匿名技術
2.1 CryptoNote協議——首個數字通證隱私協議
2.1.1 隱私地址技術
2.1.2 環簽名技術
2.2 Coinjoin——非中心化的“混幣”方案
2.3 Zerocoin、Zerocash——巧用密碼學領域的高級證明法
2.4 RING-CT——CryptoNote的繼任者
2.5 Mimblewimble——優化BTC的神奇咒語
正文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