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此已有很多討論,但目前的討論在術語、概念和用詞上有時候實際上是各說各話,溝通性不太好。所以,國際清算銀行(BIS)曾經發表了一個關于央行
數字貨幣的問題,首先討論的就是術語問題。術語并非簡單的技術問題,因為從術語可以看出要從哪些角度來看待這些技術的發展。
首先一個角度是,究竟新搞出的貨幣是數字的,還是物理的。剛才已經提到,其實現在的貨幣絕大多數已經是數字形式的。當然也有人說,他們所說的數字形式的貨幣只適應于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
加密貨幣;如果不是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就不稱為數字貨幣。這是需要討論的,而且看法也是不一致的。
第二個區分,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是基于通證(
token)的,還是基于賬戶(Account)的。從中國的發展來看,從過去的信用卡到現在以手機為基礎、以二維碼為特征的應用,都是基于賬戶的做法。所以,這也是一個選擇。
再有一個,支付工具和數字貨幣是為零售服務的,還是為批發服務的。如果是批發,就有可能涉及到中央銀行的功能。此外還有局部的零售,比如大學校園卡就是局部零售型的。之所以在這方面有區別,是鑒于當前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體系的分工局面,同時也涉及到對系統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的考慮。
BIS 在做了這些區分后,數字貨幣就可以分為央行的數字貨幣或私營部門的數字貨幣。當然,這個私營部門概念比我們說的更廣。比如,如果是商業銀行搞的,不管銀行所有制如何,都屬于非央行的,是私人部門的數字貨幣。當然,數字貨幣也可以通過 PPP (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營)來搞。
總之,央行因為負有維護幣值穩定、
金融體系穩定的職能,所以會注重這個方面。私營部門如果沒有建立合理的機制、法規條例以及激勵機制,有可能只關心市場份額、效率、成本,而不一定關心幣值穩定。但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如果私營部門的數字貨幣幣值不太穩定,有人就搞出了盯住央行貨幣的數字貨幣,稱之為「穩定幣」。這也表明會產生幣值穩定的需求。
不過,我認為 BIS 這些術語分類可能還不太完整,還需要考慮其它一些特性。其中一個就是,究竟是借記型的還是貸記型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的主流還都是借記型的。但是也出現了很多 P2P 公司根據貸記型的支付特性給予貸款。所以,這也是一個區別。
還有一個區別,幣值究竟是錨定的還是非錨定的。現在看來大家還是比較注意價值有錨定的數字貨幣。
再一個大家關心的是,數字貨幣是加密的還是不加密的。理論上,有人會說某家貨幣是絕對安全的,但是現在看來做不到絕對安全,市場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有可能受攻擊。其實仔細觀察電子支付和數字貨幣,幾乎都是加密的,但是加密的環節不一樣:有的加密在誰擁有這個貨幣,有的加密在支付環節,有的加密在通證傳遞環節。總之,不可能都不加密,否則很容易受到攻擊。
另外還有一個維度,究竟在哪個層次上允許數據留存。因為數據留存涉及到如果出現糾紛怎么執法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因為涉及到隱私是否能得到很好地保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