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已成為
金融領域中深入金融科技探索的先行者。尤其在
區塊鏈領域,微眾銀行不僅布局早,而且在技術和應用方面也是引領者。
微眾銀行成立于2014年12月,從2015年起就積極布局區塊鏈。2016年,微眾銀行倡議并帶頭發起的“金鏈盟”正式成立,與國內眾多金融科技機構合作,共同打造金融行業的區塊鏈研究基地。同年6月,微眾銀行在騰訊云上發布了國內第一個面向金融業的
聯盟鏈云Baas平臺。隨后8月又聯合
上海華瑞銀行等多家銀行,推出了國內首個銀行間聯盟型
區塊鏈應用場景——機構間對賬平臺。
2019年5月17日,在巴比特主辦的2019全球區塊鏈(杭州)高峰論壇上,微眾銀行分布式商業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微眾區塊鏈負責人范瑞彬接受了零壹財經等媒體的采訪,就微眾銀行的區塊鏈布局、開源生態圈建設、行業現狀及前景等問題進行了細致交流。
談及區塊鏈布局,在
供應鏈金融、司法存證、溯源、版權、
物聯網、政務等領域,范瑞彬認為“大有可為”。
但他也坦言,現在尋找和開發新場景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行業發展尚未到達“百花齊放”的階段。不過,相較于兩三年前,行業已經有了質的突破。
這種突破不僅體現在一批扎根實體經濟的
區塊鏈項目逐漸落地,開始實現商業價值,更表現在整個行業的風氣上:“現在大家不再像之前那樣狂熱和原教旨”。整個行業更務實,更穩健,不再糾纏在概念和炒作上,而是從需求、場景、業務、技術等多層次關注區塊鏈如何賦能實體經濟。
就微眾本身而言,“如今微眾銀行在區塊鏈業務實踐中,也始終堅持‘連接者’的定位:通過與合作伙伴的連接,更好地服務客戶”,范瑞彬表示,“多方協作場景是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土壤,而微眾銀行的定位天然存在諸多多方協作場景。”
另外,他認為金融機構目前在區塊鏈領域還是會比較謹慎。尤其是作為持牌金融機構,首先需要確保業務合規。除此之外,當前區塊鏈在技術層面也存在一定門檻。這種門檻主要體現為技術心理門檻和技術本身的門檻兩種。其中,心理門檻主要是由于技術“黑盒子”造成客戶信任缺失。范瑞彬認為,開源是降低心理門檻和客戶技術使用門檻的一個可行途徑。
“公開代碼只是狹義上的開源。這是開源項目的第一步,當然很重要,但遠遠不夠。”范瑞彬這樣說道。據他介紹,微眾銀行的區塊鏈團隊當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究和開源生態圈建設。“在開源的區塊鏈底層平臺之上,構建一個有價值有生命力的開源生態圈”是微眾銀行和眾多合作伙伴共同的目標。
以下為對話實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