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鏈脈搏統計了國際、國內9個組織和機構,研究、制定的共63項
區塊鏈標準,并根據其研究階段、標準所屬類別、標準級別等屬性進行了劃分。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在區塊鏈標準的級別劃分方面,占比最多的是國際標準,共有22項;其次是團體標準和行業標準,分別有16項、13項。其中,國際標準均由ISO、IEEE、ITU三個國際組織提出。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2016年9月,成立了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委員會(ISO/TC 307),并成立 5 個研究組 (參考架構、用例、安全、身份、智能合約),制定全球區塊鏈標準和相關支持協議。互鏈脈搏統計,截至目前該組織共提出了11項區塊鏈標準及相關規范、報告,多為基礎標準相關的內容,如術語和概念、參考架構、合規性智能合約等。
同時互鏈脈搏觀察到,中國也積極參與到ISO提出的幾項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分別承擔了《分類和本體(Taxonomy and Ontology)》的編輯以及《參考架構(Reference architecture)》的聯合編輯職務。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不僅如此,中國區塊鏈企業、中國專家還參與到IEEE提出的《區塊鏈在
物聯網領域的應用框架(P2418.1)》、《區塊鏈系統的標準數據格式(P2418.2)》2項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成立區塊鏈工作組 P2418,重點針對區塊鏈在 IoT 場景標準的研究,考慮未來區塊鏈在 IoT 場景下的接口對接標準的確立。截至目前已研究、制定共13項國際區塊鏈標準,其中有11項屬于業務和應用領域,涉及交通、醫療、政務等多方面。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相比上述兩個國際組織,中國更加深入的參與到ITU的區塊鏈標準制定過程中。ITU(國際電信
聯盟)是負責確立國際無線電和電信的管理制度和標準的國際組織。 2016 至 2017 年初,ITU-T(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組織)的SG16、SG17和 SG20小組分別啟動了分布式賬本的總體需求、安全,以及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研究。
據互鏈脈搏統計,該組織目前已提出7項區塊鏈國際標準,中國參與其中6項。
中國信通院專家作為編輯人,牽頭《分布式賬本的參考架構》和《分布式賬本技術評估準則》兩個草案的編寫,并根據工作進展和討論結果對草案進行了更新。
《基于ICN和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物聯網通信體系結構》的文稿由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網國重室)牽頭提交。
2018年9月,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主導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版權管理安全要求》國際標準在國際電信聯盟通信標準局安全研究組(ITU-TSG17)成功通過立項,同時CNCERT參與《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體系架構》、《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安全服務》兩項ITU-T國際標準的編輯起草工作。
(制圖:互鏈脈搏研究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