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
區塊鏈領域的風險,未來央行及地方
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應該把握平衡金融創新和風險防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員在討論虛擬貨幣時提出,為避免過度監管而扼殺創新,任何對虛擬貨幣的政策反應都需要在強力處置風險和濫用之間取得適當均衡。
從全球監管政策和實踐可知,區塊鏈行業存在很強的國家間監管競爭。當中國發文要求關停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之后,日本幾乎是在同一時間不失時機頒發了交易所牌照。當中國在
比特幣與區塊鏈行業(
ico融資)采取完全收緊的政策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宣布批準比特幣期貨正式上線。當中國計劃進一步采取嚴厲措施的2018年,首個由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批準的穩定幣開始上線(分別是Gemini公司發行的穩定幣Gemini Dollar與Paxos公司發行的穩定幣Paxos Standard,每個代幣對應1美元)。從全球范圍來看,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以合規經營而非絕對禁止的姿態應對這個領域的風險管控。
金融發達國家的政策在相近的一個時間節點上與中國的政策相背而行,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此中或有著他們的深思熟慮。自2018年年初以來,諸如法國、加拿大、新加坡、德國和瑞士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區塊鏈持謹慎的開放政策,同時強化機構執行用戶識別、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以及打擊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其中,有的國家的監管方案頗具建設性和參考價值,比如瑞士監管當局的指引。其中對資產代幣的定義比較寬泛,并且強調資產代幣都會被當作證券進行監管。再比如泰國監管政策要求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執行第三方托管客戶資產。
總之,中國政府一些政策明確和認可了
區塊鏈技術的巨大作用。在2017年以來,中國發布《關于積極推進
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等,這些政策均肯定區塊鏈技術在推進金融行業中的正面價值。
去中心化虛擬貨幣對傳統法幣的沖擊趨勢,顯然難以回避,近年穩定幣的興起,有可能加速此趨勢。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也可將這視為中國經濟的又一次絕好機會。中國公司在區塊鏈領域頗具優勢。如果監管機構更積極地將之納入監管與規范的道路,通過監管規則重塑交易所,掌控相關數據,會在規范監管過程中占據主動。這樣監管者在有所準備的情況下積極介入技術,參與規則制定,掌握國際話語權,以免國內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遇到壁壘,因丟失市場而陷入被動。
自全球視野觀之,諸多國家積極推動包括區塊鏈在內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力攀行業高峰。一個行業能否繁榮,與相關監管政策和法規之優劣息息相關。有效和優秀的監管政策必然助推行業在降低金融風險的同時,更加快速發展。各國監管政策間的競爭,對一國行業發展而言,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并很大程度決定了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狀態。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已有監管政策深入研究、動態評估和再反思,顯然極有價值!
(更多內容,參見鄧建鵬、孫朋磊:《區塊鏈國際監管與合規應對》,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