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地區已逐步建立了相對成熟、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企業碳排放MRV體系。由于數據基礎不同,歐盟和美國采取報告及核查制度,而日本采取直接報告制度。從法律依據、監測方法和運作機制等方面來看,歐盟、美國和日本的MRV體系各具特色
碳循環是一種生物地質化學循環,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中 交換。碳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分別是大氣、陸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統及無生命的有機化 合物)、海洋及沉積物。通過化學、物理和生物過程進行從庫到庫的
生物量換算和擴展系數 biomass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 factor,BCEF :樹木地上生物量與樹干材積之比,單位:噸干物質/米3。
為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需要一種能夠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由于二氧化碳增溫效應的貢獻最大,因此,規定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通過全球增溫潛勢進行換算。
大氣中所有紅外線吸收成分的紅外輻射效應。溫室氣體(GHGs)、云和少量氣溶膠吸收 地球表面和大氣中其他地方放射的陸地輻射。這些物質向四處放射紅外輻射,但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放射到太空的凈輻射量一般小于沒有吸收物情況下的輻射量,這是因為對流層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輻射也隨之減弱。GHG 濃度越高,溫室效應越強,其中的差值 有時稱作強化溫室效應。人為排放導致的 GHG 濃度變化可加大瞬時輻射強迫。作為對該強迫的響應,地表溫度和對流層溫度會出現上升,就此逐步恢復大氣頂層的輻射平衡。
指大氣中由自然或人為產生的,能夠吸收和釋放地球表面、大氣本身和云所發射的陸地 輻射譜段特定波長輻射的氣體成分。該特性可導致溫室效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 GHG。此外,大氣中還有許多完 全由人為因素產生的 GHG,如《蒙特利爾協議》所涉及的鹵烴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物。除 CO2、 N2O 和 CH4 外,《京都議定書》還將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義 為 GHG。
在區塊鏈金融應用中,零知識證明允許參與者們靈活選擇他們想要公開和隱藏的交易與信息。例如,公司可以有選擇地公開某些付款以便審計追蹤,同時隱藏機密客戶、員工工資、承包商、供應商等隱秘信息
1985年,來自MIT的S.Goldwasser、S.Micali 及 C.Rackoff 在研究論文《互動式證明系統的知識復雜性》中首次提出零知識證明。這是一種用于證明者在不泄漏任何有效信息的情況下證明其知識正確性的驗證協議
工業元宇宙是元宇宙在工業領域的落地與拓展,是新型工業數字空間、新型工業智慧互聯系統、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型載體。工業元宇宙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大創新空間,并引發更加廣泛的工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