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發電企業建設碳資產管理數字平臺。實現對企業碳排放數據的實時監控、碳配額清繳履約、碳交易決策、碳減排項目管理、碳金融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管理的數字化升級,助力企業科學開展碳業務管理;通過對排放單元、排放環節的精細化管控
區塊鏈在高效率、去中心化和安全三方面難以兼得,往往需要犧牲其中一方以滿足另兩方需求。由于企業級應用更關注區塊鏈的性能、安全、隱私保護、監管合規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去中心化性能妥協,因此采用相對強管理部署模式
NFT流動性池協議的典型例子是NFTX和NFT20。它們本質上構建了一種NFT/FT的流動性池,用固定數量的FT表示單個NFT的價格。即用戶將NFT存入適配的流動性池,智能合約會按價格比例鑄造FT發放到用戶地址
NFT流動性池協議并不能保留NFT持有者的權益,這就無法滿足NFT Holder的需求。NFT碎片化協議在這方面提供差異化功能。碎片化協議,如Niftex、Unicly、Fractional,在原理上更加簡單,允許NFT持有者抵押NFT、獲得可交易的碎片化FT
借貸是解鎖非同質化資產的常用金融工具,在NFT市場,也出現了圍繞NFT的借貸協議。例如NFTfi提供了一種簡潔的借貸模式:NFT持有者可與對手方建立借貸合約,抵押NFT,獲取貸方的wETH或DAI。借方在合約到期
可編程價值(Programmable Value)將是元宇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可編程價值是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產物,其驅動力是人類隨時、隨地、隨心——特別是以智能化方式——處置自己擁有的產權的需求。在不同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可編程價值的實現
Web 3也被稱為Web 3.0,用于描述對下一代萬維網的憧憬。Web 3概念稍晚于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于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在區塊鏈領域流行,并逐漸被引用到與元宇宙概念的比較中。Web3概念和元宇宙概念從不同的出發點憧憬人
2013年之前,區塊鏈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單一區塊鏈。2013年以來,跨鏈技術蓬勃發展,跨鏈的幾種主要模式相繼被提出。發展到現在,包含公證人機制、側鏈/中繼、哈希鎖定、分布式私鑰控制這四種主流的跨鏈技術。
目前關于Web3.0仍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業界普遍以Web1.0、Web2.0.0作為對比,來描述Web3.0的輪廓。Web3.0是新一代價值互聯網,Web1.0為“可讀”,Web2.0為“可讀+可寫”,而Web3.0將是“可讀+可寫+擁有”。Web3.0以強調數據價值歸屬為核心,具備去中
區塊鏈是當前的熱門技術之一,由于其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性等特性成為技術的寵兒,但是區塊鏈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存儲成本高:因為區塊鏈需鏈上的每個節點都需要保存所有的區塊鏈數據,并且為了保存歷史數據,信息是不能刪除的,因此區
區塊鏈有時被視為加密貨幣,但實際上不止如此。加密貨幣是數字貨幣本身,區塊鏈是數字貨幣交換的環境。區塊鏈代表一種分布式加密貨幣交易系統,通常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
2016年, 頂級風投USV的Joel Monegro發表了《Fat-protocols》,這是一篇非常經典的crypto論文,對比了互聯網和區塊鏈在技術棧上的區別,以及由此帶來價值捕獲上截然相反的局面——互聯網是「瘦協議、胖應用」,而區塊鏈則是「胖協議、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