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家碳市場或者地方碳市場的納入企業,包括很多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企業,由于受到相關的政策要求,企業對于碳排放核算、碳管理等方面有更好的數據和體系基礎;相比而言,非碳市場納入企業、非上市公司、中小企業等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方面基礎較為薄弱
在‘雙碳’背景下,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必須耦合,才能支撐各行各業發展。”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任曉光介紹,2019年,陜西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科研創新基地、產業化示范基地、科教融合基地為一體的能源科技創新平臺
只有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才能正確認識“雙碳”目標下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并有效推動相關實踐,進而更好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也決定了“雙碳”目標具有時間
秘書長古特雷斯說:“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空氣無法呼吸,酷熱難以忍耐,化石燃料的利潤水平和氣候方面的不作為不可接受。領導人必須發揮帶頭作用。別再猶豫不決。別再找借口。別再等別人先行動。現在根本沒有時間了
目前低碳減排政策工具除了碳排放權交易,還包括綠色電力交易、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用能權交易等。未來可以考慮綠電、綠證、碳配額、消納量、CCER和用能權等市場的協同耦合。比如,能源企業在用能權市場和碳市場中需要付出成本,而在電力交易市場
氣候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在人類文明興衰演替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工業革命以來,建基于大量消費化石能源基礎上的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加劇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
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主張各國應在多邊框架下合力應對這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戰。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正視其歷史責任,率先行動大幅減排,并切實兌現
依托上海環交所、綠色技術銀行等平臺,全面做好中碳所落地相關事宜,發展碳審計、碳檢測、碳評估、碳金融等專業服務。在特色化上,加快北科創生物技術園等項目建設,依托藍晶微生物等標桿企業,布局大數據、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兩大兩新”特色產業新賽道
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主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應對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就制造業而言,碳中和目標意味著加速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低碳發展
當前,氣候變化仍是ESG(環境、社會及治理)體系當中受關注程度最高的議題。今年夏天臺風、暴雨、洪水等極端氣候問題極大地影響著企業及價值鏈的正常運營,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濟社會的穩定性。因此,企業應加強ESG管理,分析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
韓國碳市場始建于2015年,覆蓋鋼鐵、水泥、石油化工、煉油、能源、建筑、廢棄物處理和航空業,涵蓋6.09億噸的排放量(2022年),約占韓國總排放量的74%。覆蓋實體從約610家增至685家。拍賣分配在分配總量中的占比也從第二階段的3%增加到10%。碳抵消參與主體
2008年開始碳交易,覆蓋范圍包括裝機容量大于25MW且化石燃料占比50%以上的電廠,約占所在區域碳排放總量的14%。RGGI碳市場的配額發放通過拍賣方式進行,正常履約期限為三年,2009年-2020年共計經歷了四個履約期,當前在第五個且為期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