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在人類文明興衰演替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工業革命以來,建基于大量消費化石
能源基礎上的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加劇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由于吸熱溫室氣體達到創紀錄水平,陸地、海洋和大氣發生全球范圍的變化。2015年至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如果我們熟視無睹,任憑氣候變化如同“瓷器店里的猛牛”橫沖直撞,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風險轉嫁給子孫后代,這種行為與代際公平原則格格不入。氣候變化日積月累,越過“關鍵臨界點”,將造成全球生態系統錯綜復雜的連鎖反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堅持綠色
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我們要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潛能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行穩致遠。
統籌規劃國土空間布局,發揮生態功能區比較優勢,向世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土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盤”。在一個國家制度體系中,土地制度至為關鍵,關系這個國家能否有效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由于土地制度、歷史沿革等原因,一些蘊涵豐富生態價值的土地在一些國家為不同背景的“地主”所有。這些“地主”對土地有較高話事權,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土地使用用途。如生態價值極高、攸關全球氣候變化走向的“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被不同土地所有者條塊分割,轉化為能產出經濟效益的養牛場、大豆地,不再是縱橫一體的自然保護區。因為種種原因,這些“地主”更愿意追求立竿見影的經濟產出而非普惠眾生、綿延后世的生態效益。大面積的自然生態系統堪稱減緩全球氣候惡化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無價之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算大賬、算長遠賬,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形成人口、經濟、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中國推行大范圍國土綠化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將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轉移支付,確保生態功能區專心致志守護綠水青山,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福澤中華,嘉惠世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