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區塊鏈:下一代智能互聯網的基石2008年10月31日一個名為“中本聰”的網絡ID發表了9頁的
比特幣白皮——名為《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為人類社會第一次帶來去中心化的財富世界。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的時候,遵從了經濟學規律。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電子現金系統,或者說比特幣本身是一個給電子現金記賬的去中心化、點對點的記賬系統。比特幣網絡是首個成功應用了
區塊鏈技術的支付交易系統,沒了中心化機構信用背書,該系統的“信任價值”由其加密算法和共識機制創造。賬本每個節點都有相同的一份副本,節點之間對等、互相監督。
同時中本聰天才地引入了首個區塊鏈通證(
token)——Bitcoin(比特幣,這里的比特幣指的是可交易的coin,而非指同名的網絡系統),通證作為系統的唯一財富表達——在比特幣網絡中進行電子現金(比特幣)轉賬,需要支付比特幣作為手續費。而支撐網絡安全可靠運作的計算機算力資源則由礦工提供,手續費作為獎勵支付給礦工——這個過程叫做挖礦。“挖礦”行為則激勵了更多網絡節點加入進來,維護并增加該系統的“信任價值”。比特幣挖礦,用一句話的解釋即為“爭奪系統的記賬權,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在共識機制的約束下,礦工的算力自由競爭對系統構成了安全壁壘(隨著算力的競爭,攻擊系統賬本的成本會在競爭中提高),通證(Token)獎勵則為系統安全可信運轉提供了經濟激勵,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市場。這一切的核心技術基礎是區塊鏈技術。關于區塊鏈的經濟學解釋詳見我們之前發表的《區塊鏈經濟學脈絡》系列文章。
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組合成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簡單說,如果我們想要一個完全點對點實現支付/兌換的市場(這個市場不需要任何中介機構,如銀行、服務中介等),區塊鏈可以提供去中心化記賬方案。以支付轉賬為例,傳統的支付轉賬系統需要由銀行作為第三方(對應概念“中心化”、“第三方信任背書”),根據交易雙方提出的請求,劃轉相應金額——即更改數據庫中雙方名下的賬戶余額,這個過程中記賬權完全歸屬于銀行。而在搭載了區塊鏈技術的支付轉賬系統中,用戶之間可以直接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對應概念“去中心化”)。我們不需要中心化機構來替用戶記賬,取而代之,系統中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按照特定規則參與競爭記賬。在某個時間段內,爭奪到記賬權的用戶把這段時間的交易寫到一個區塊當中,就像寫到一張賬頁。系統中其他用戶確認該賬頁不是假賬后,對它進行備份,完成整個動作。在下一個時間段周而復始,每一個區塊首尾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鏈條。通過密碼學原理,新的區塊對之前的區塊天然形成了防篡改保護。
區塊鏈開啟了去中心化市場。傳統社會的資產都是登記在各種中心結構的賬本上,最后以銀行的法幣為核心進行流通。比特幣誕生后,區塊鏈技術和
區塊鏈項目的快速發展,自此,開辟了人類歷史上成規模的去中心化市場。
數字貨幣總市值于2017年 12 月 21 日達到全年最高點的 6422.56 億美元,一度超越當日的亞馬遜和匯豐控股市值。
由于沒有中心化的機構存在,區塊鏈完全根據事先設定的程序自動運行,能夠極大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且保證數據記錄過程和結果公開透明。在支付交易之外,區塊鏈還可以用于更加廣闊的領域,比如醫療、
供應鏈管理、
物聯網、安全認證、社交以及
人工智能等領域,其對社會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
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去中心化財富世界被開啟,區塊鏈構筑價值互聯網。自2008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后,區塊鏈行業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區塊鏈不僅僅是一項分布式數據庫技術,而是與TCP/IP、HTTP一樣重要的互聯網基礎協議,基于區塊鏈可以構建一個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互聯網世界。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構建一個新的分布式基礎構架與計算范式,成為新一代智能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