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鑒權機制助力token異于發幣、股權和憑證等財富形式。
當下現實世界,財富主要是以登記在中心機構的賬本為表達形式,包括:法幣、股權、憑證(股票、不動產證、車輛等財產所有權證),這些權益的表達形式是登記在中心機構的賬本,包括銀行賬戶存款、工商登記、憑證登記結構的賬簿登記(證券交易所賬戶、房管局和車管所等機構登記的憑證)。一切交易活動最終都是圍繞以中心機構為交易中介平臺展開,而銀行所代表的法幣體系是一切市場活動的核心。
圖:現實世界的財富都是登記在中心機構賬本上

數據來源:國盛證券研究
區塊鏈Token在財富表達機制上全面超越了傳統的法幣、股權和憑證等。區塊鏈世界,財富表達形式是Token。區塊鏈Token有很多名字,從早期的“加密貨幣”到“代幣”,再到基于計算機程序術語“通證”衍生而來的通證。簡單說,我們可以把Token理解為權益的表達機制和形式。通證字面的意思是“可流通的數字權益證明”,Token在區塊鏈賬本網絡里表達了你權益的。區塊鏈網絡里,token的鑒權機制是無狀態的,這很類似于http協議的無狀態,它不需要在服務端去保留用戶的認證信息或者會話信息。這就意味著基于token認證機制的應用不需要去考慮用戶在哪一臺服務器登錄了,這就為應用的擴展提供了便利。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實現了全網隨時隨地實現Token鑒權;跨鏈機制又進一步推動了網絡中Token之間的交互。Token的終極支配是通過私鑰的控制,客戶自己掌握私鑰即掌控了Token的一切權利。于是,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隨時隨地支配Token。
Token的鑒權機制使得通證在市場中表現出突出的優勢。俄勒岡大學金融系副教授Stephen McKeon曾撰文對證券型通證總結出8個特點和功能。
圖:證券型通證的特點和功能

數據來源:https://hackernoon.com/the-security-token-thesis-4c5904761063
實用型通證同樣具備上述證券型通證的特征,與此同時,實用型通證還有其他特點和功能。比如,虛擬資源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典型的就是以太坊和EOS,以太坊通證ETH則是調用以太坊合約的燃料,這提現了一種支配權;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調用以太坊合約(主要的ERC20標準合約,即資產登記和轉賬),需要支付ETH通證作為燃料或者手續費。EOS的通證設計采用所有權模式,如果你擁有相應比例的代幣,就有權免費使用相應比例的網絡資源;對你而言,交易將是零成本的。
以美國SEC為代表的監管機構仍在探索以當前的監管框架來約束通證體系。美國證監會(SEC)將加密貨幣劃分為兩類:實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和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實用型大多都是企業針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為項目募資而發行的,現實區塊鏈行業中,一些其他國家或地區項目方往往以基金會的形式來運營社區,實現區塊鏈產品或服務的去中心化,這種情況下,公司并非必要。實用型通證價值反應了項目未來實用價值預期的評估。證券型通證通常都是有真實資產作為支持的,例如資產權益,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或者大宗商品等;最為典型的就是穩定幣項目,如USTD、DGD(DigixDAO,黃金代幣),包括基于幣安交易所發行的通證BNB也有部分證券型通證特點,即分紅,當然,BNB也有實用型通證的特點(BNB可以沖抵手續費)。證券型通證聯邦法規約束。與證券型通證相比,實用型通證更具體地強調Token和項目的開發平臺或生態系統之間的關聯,Token的價值與平臺或生態系統內參與者的活躍度成正比;應該說,以太坊通證ETH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無論如何,美國SEC這種規范方法對通證做了一次分類,這仍然是站在傳統監管框架的角度來約束通證市場。去中心化市場和中心化市場的監管方式的適用性,目前還未經市場檢驗。顯然,區塊鏈去中心化意向與中心化市場監管存在一定的沖突區域。
4.區塊鏈治理決定通證市場走向
通證的引入對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形成了經濟激勵,伴隨而來的是資源的配置和治理的問題。治理決定區塊鏈項目的價值前景,從而影響Token的價格,市場上目前爭論不休的熱點主要是區塊鏈治理。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區塊鏈的治理成為系統和社區要面對的終極問題,如果區塊鏈未來成為新的全球的計算和財富基礎設施,那么區塊鏈治理對人類社會來講是最關切的需求。區塊鏈項目的進化能力決定了項目的未來,在演變過程中將面臨許多方向性決定,基于治理的決定將影響著項目的未來。
早期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治理機制非常簡潔,設計好激勵和協調機制,系統自洽運行,帶來的問題也非常明顯。簡潔的治理機制同樣面臨問題,比特幣開發者獲得的直接經濟激勵很薄弱,于是產生了(開發者)社區和礦工兩個群體的利益沖突,這也是比特幣首次分叉的根源。隨著權益證明機制(POS)的推進,任何擁有足夠數量以太幣的人作為驗證人來代替算力礦工,但是現實的缺陷是以太坊過于依賴于創始于Vitalik,以及核心開發者的激勵并沒有重點體現。這些問題帶來的隱患就是分叉的風險。事實上,比特幣和以太坊都經理了由治理矛盾帶來的主動分叉:btc和BCH,ETH和ETC。分叉會削弱社區的整體共識,持續的分叉甚至會導致項目失敗。
這正如Tezos文檔中描述的:
“盡管所有區塊鏈都為維護其相應賬本共識,提供金融激勵,但沒有一個區塊鏈擁有穩健的鏈上機制,來無縫修正協議治理規則,明確資助協議開發。因此,第一代區塊鏈事實上是傾向了將“設計制定”的權力授予了中心化核心開發團隊或礦工。…但你為什么要讓[少數派鏈分叉]變得更容易?分叉摧毀網絡效應。”
在鏈治理開啟了區塊鏈治理新紀元,是的區塊鏈系統的演進更易協調。作為一個能自我修復的加密系統,Tezos設計出任何人都可以以代碼更新的形式更改治理機制,項目演進過程中進行連續投票,如果通過,更新將用于測試網絡。在測試網絡上運行一段時間之后,會發起確認投票,此時將在主網絡上進行更改。這個概念被稱為“自我修正的分類賬”。Tezos將權力直接轉移給了用戶,進而讓權力遠離了開發人員和礦工這樣的中心化組織或群體。在開發人員方面,任何人都可以提交代碼更改,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經濟動機去這么做。社區把通貨膨脹產生的新發行token獎勵貢獻者。這就有區別于比特幣和以太坊,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新開發者沒有什么動力去發展協議,因此權力往往集中在現有的開發者手中,而Tezos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賺錢能力。與比特幣或以太坊系統相比,這也使用戶能夠直接在鏈協調,顯著提高他們的權力并減少礦工的權力。
鏈上治理的問題也是很明顯。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曾撰文《區塊鏈治理的注意點》闡述鏈上治理的明顯缺陷,包括:投票參與度低、博弈論攻擊、非代表性等。
The DAO Carbonvote 中只有 4.5% 的選民參與率,盡管這是設計以太坊硬分叉這種重大事件的投票。Vitalik認為這會導致財富分配不均衡。投票結果只反映了一小部分人的意見,那么擁有一小部分幣量的攻擊者就可以左右投票。
圖:投票率過低是鏈上治理的首要難題
數據來源:《Vitalik:區塊鏈治理的注意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二次方鎖幣投票、離鏈期貨等新興工具也在蓬勃發展。
關于區塊鏈治理,萬向控股肖風提出區塊鏈六大治理機制:
區塊鏈治理機制中最核心的是分布式構架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是共識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是加密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特點是共享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特征是穿透
區塊鏈治理機制的關鍵點是開源
上述六大機制基本圍繞去中心化去展開,治理是去中心化系統的規范,也是系統演進的動力源——因為治理決定了每個參與者的經濟激勵和利益分配。
區塊鏈系統就想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治理是決定系統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伴隨通證市場的發展,社區治理將無疑會消耗鏈外社會資源,引起分叉、路線爭議等等。
來源:國盛區塊鏈研究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