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的新聞此起彼伏,叫好的項目卻寥寥無幾。
實際上大眾對這些“首個”、“首單”的
區塊鏈產品,并沒有多少熱情和感知,頂多就是“三分鐘”的新鮮勁兒。
“現在的
聯盟鏈落地,大多是做概念驗證。”網錄科技創始人兼CEO呂旭軍說。
概念證明,即企業在某個業務場景上加入
區塊鏈技術,然后證明區塊鏈技術能否取得應用效果。說白了,這只是一種嘗試性的接觸。
“一家企業想用區塊鏈,并不是采購了,裝上就可以使用。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一個分布式的系統,他是多方一起進行推動的。”呂旭軍說。
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讓本身扮演中介化的企業來改變已經穩定的商業模式,肯定是100個不愿意的。”呂旭軍稱。這才讓他發出了開篇那個無奈的感慨。
和呂旭軍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云象區塊鏈的創始人黃步添。2016年下半年,云象團隊跑遍了中國近100家
金融機構、銀行和交易所,去挖掘客戶的需求和對區塊鏈技術的接受程度。
結果卻并不令人滿意。“早期你很難獲取到一個直接的明確的需求,很多機構只是想去了解區塊鏈而已,并不是帶著需求來的。”黃步添回憶。
這就意味著雖然部分機構對于新技術頗為感興趣,但因為技術尚處于早期,沒人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而甚至這種興趣,往往可能是一種“政治任務”。區塊鏈專家洪蜀寧稱,很多時候,區塊鏈產品是作為一些金融機構的“政治任務”。隨著金融科技的崛起,傳統銀行被迫做出轉型,而此時區塊鏈的出現,恰好成了銀行和其高管的救命稻草。但這種“任務”性的落地最終導致其只是一些初步嘗試,缺乏大規模推廣的動力和基礎。
洪蜀寧稱,各大銀行推出的區塊鏈福費廷和無幣跨境轉賬雖然有一定意義,但成本高于收益,甚至不如傳統技術更為實用。“區塊鏈是高冗余的,所有節點做了同一件事,相對于中心化系統來說,運行成本高出很多倍。另外,區塊鏈的技術棧與互聯網差別很大,對IT開發和運維的成本要求也很高。”他補充道。
這也是銀行落地的區塊鏈產品聲音大、雨點小的原因之一。
甚至光大銀行信息科技部一技術人員發帖吐槽稱,早期聯盟鏈參與者在承擔了系統絕大多數風險(包括政策風險、監管風險、系統成熟度等)的同時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與收益。
他分析道,聯盟鏈架構劃分出記賬節點與非記賬節點兩類節點,其中記賬節點參與共識,非記賬節點僅享受區塊鏈系統帶來的服務。“根據木桶原理,即系統中性能最差的拜占庭節點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性能,故記賬節點會付出比非記賬節點更多的 IT 資源投入以保證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高效性、可用性等。但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記賬節點并不會得到額外的獎勵,反而非記賬節點在享受到了系統的功能的同時付出了比記賬節點更少的成本。”
超級賬本(Hyperledger)
深圳社區負責人趙振華同時也認同這些不足,他認為聯盟鏈在商業應用層面仍存在一些障礙:一是在激勵制度、共識算法、比較細分的性能以及社區建設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二是在部署上鏈方面,因為聯盟鏈開發完要部署到每個企業里面去,但鏈上的成員畢竟不是一家人,在治理上仍會存在分歧。
這樣的分歧,注定了在短時間內,已落地的區塊鏈產品也難以快速普及,更惶論還沒有落地的產品。
在這種狀態下,聯盟鏈企業無法大規模開拓業務,只能靠賣技術為生,盈利模式單一。
根據雷帝網的報道,2018年6月剛完成一筆15億元人民幣融資的趣鏈科技,在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僅184.64萬元,凈利潤-1521.74萬元,未形成經營規模和收益;甚至在今年前三個月區塊鏈最熱的時候其營收也僅為22.64萬元,凈利潤則為-501.99萬元。
而隨著此后區塊鏈行業轉冷,整個區塊鏈行業吸金能力大打折扣。呂旭軍甚至稱,他們目前靠技術輸出的錢也僅能維持團隊運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