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分析
去中心化交易所,按照訂單交易流程和清算是否在鏈上進行,可分為純鏈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傳統型)和“鏈上+鏈下”結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改良型)。
傳統型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戶交易的全流程(資金托管、買賣訂單委托、撤單、交易撮合、上鏈結算清算等)等,全部通過智能合約記錄到區塊鏈上。用戶資金存在自己的錢包里,擁有控制權,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信任程度,相對來說較為安全。但這種純鏈上交易的方式,用戶體驗很差,犧牲了交易速度、資產流動性,也帶來了較高的成本。
針對區塊鏈上交易的體驗差的缺陷,很多去中心化交易所在設計上,對鏈上的流程進行優化,只將最終的交易訂單和清結算流程放到鏈上,其他流程則放到鏈外進行處理,從而提升整個交易的速度、流程和用戶體驗。2017年面世的各類去中心化交易所,大都屬于改良型,根據其訂單流程和交易撮合設計的差異,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類:

在具體對這些模式進行分析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Maker:訂單創建者,生成訂單并掛限價單等待成交,增加了市場交易深度。
Taker:訂單接受者,與Maker掛單進行成交,減少了市場交易深度。
Order Book:訂單簿。
Relayer:訂單中繼,接收maker的訂單并展示出來, 可以協助taker進行交易,主要是指提供鏈下訂單簿服務的做市商、交易所。
Reserves:儲備庫,擁有適量代幣的機構,在交易中可與買賣方進行便捷兌換,提升了交易的流動性。
Smart Contract:智能合約。
Gas:以太坊中的執行智能合約的費用。
WETH:ETH 的一種交易形式,與ETH 1:1兌換,WETH 允許 ETH 可以和其他遵守 ERC-20 標準的代幣進行兌換。可以讓 ETH 和其他 ERC-20 代幣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上交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