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的快速發展,造就了各種概念的誕生,從幣改、共票改到票改,生態豐富的同時也見證了失敗與虛假泡沫。而如今的鏈改,則是真正脫虛到實,賦能企業發展的一個過程,被認為是“區塊鏈與產業的互相救贖”。在鏈改理論與實務專家、經濟學者廖博諦看來,只有通過鏈改才能充分發揮
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屬性功能,以打造誠信社會、降低社會成本、提升經濟效率。
鏈改的迫切性
在研討會上,廖博諦提出了如果理解他的經濟學理論及中國的社會經濟市場現狀,就能明白要發
token及STO也應基于鏈改普及和深入構建了可信社會經濟組織之后才會走上正途的觀點。
他認為當前主流的經濟學思維是以宏微觀架構的,將經濟學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塊,從而為政府強力干預經濟運行提供了一套理論借口,從而造成了包括經濟運行激烈波動等諸多社會問題。這種經濟學思維的歷史其實并不長久,也就是在新古典綜合學派盛行時形成的,至今不過七八十年。
他認為當前已經到了告別這種經濟學思維的時候,并提出了以財富的創造和財富的分配分布來替代原來宏微觀架構的經濟學理論框架。
他認為經濟的四大基礎規律決定了以財富的創造和財富的分配分布來架構經濟學理論思維的合理與正確性。即資源的有限性、人與人之間的稟賦差異性、財富=資源+有效勞動、人的益自性。這四大經濟基礎規律的作用使財富創造之后的分配分布必然最有效率地趨向畸形偏態分布乃至帕累托分布,從而反過來阻礙社會財富的持續穩健增長;當然,也造成了諸如宏微觀架構的經濟學的登堂入室,但依然沒能解決諸如
金融經濟危機的重大社會問題。因此,廖博諦認為,其實只要將社會財富的分布以正態分布為目標進行調整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也由這四大經濟基礎規律的闡述,廖博諦認為當前中國在沒能構建起機制化誠信保證的制度之前,一味地鼓吹通證和STO,只會讓欺詐行為橫行而最終毀滅了本來是用來打造社會的區塊鏈發展前景。
分權制衡,也是廖博諦著重強調的一個術語;他認為這應該是使公鏈成為能夠保護到每個參與節點權益的共識機制,只有真正形成這方面的共識,才會有公鏈廣泛為社會認可接受的到來;否則,公鏈未必會有未來。他認為目前諸如POW、POS、DAG、PBFT之類的共識算法依然會有被中心化控制風險而難以確保每個參與節點的合理權益。
美國是建立在分權制衡原則基礎上,因此,該社會有較好的誠信保證機制,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也遠遠好過中國;而中國呢,誠信危機是可以經常看見的詞匯,也是影響中國發展的最大因素。這也是經濟四大經濟基礎規律起作用而又沒能貫徹分權制衡原則的社會必然出現的問題。
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去宣傳煽動發通證、搞STO,倘若政府坐視不管,結果依然會呈現為騙子投機份子趁機攫取大部分參與者財富的狀態,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最終結果就是讓廣大民眾認為區塊鏈就是騙術而更加遠離和排斥區塊鏈。
故而,廖博諦積極倡導鏈改,認為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屬性功能讓社會整體都鏈改上鏈,使社會經濟組織可信化,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與發展的正途,才能杜絕那些騙子投機份子扛著區塊鏈蒙人騙錢的現象產生。畢竟作為區塊鏈核心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存儲、鏈式數據結構、點對點傳輸、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智能合約也是促使區塊鏈成為可打造誠信社會的技術優勢所在。
正是如此,廖博諦認為不妨在適當時候將“區塊鏈”改名為“誠信鏈”,從而讓廣大民眾知道區塊鏈技術是用來打造誠信所用;所有不以這個為建設目標的都不是區塊鏈,只是扛了個名頭說法,以誤導公眾“相信”可能存在的暴利、暗網交易、
以太坊上可以隨意設置的幣等行徑也直接導致了區塊鏈變成了欺騙使用的概念工具,事實上卻并沒有涉及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作用。
廖博諦認為,推動鏈改,通過區塊鏈的技術改造,可以更好的促進勞動有效化和社會有效化,通過
聯盟鏈為抓手鏈改推進經濟信息及其行為上鏈,打造一個誠信的社會體系,也能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廖博諦還認為,鏈改也符合中國國情,完全符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國策,也體現了執政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因此,鏈改大旗的樹立,在推廣和宣傳的角度上也易于傳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