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正在不斷帶來新的困窘和問題。
早在2014年,IBM在其發表的
物聯網白皮書《設備民主》中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2050年聯網在線的設備達到1000億臺時,通信帶寬以及中心數據庫都不可能承擔傳輸、存儲和處理這個當量的數據,而且這個數量級設備的身份認證也是現有技術無法管理好的。
不僅如此,針對越來越多的基于用戶數據所進行的商業模式上的創新,2018年4月,歐盟正式實施了旨在進行個人數據保護的GDPR法案,這也讓互聯網經濟模式創新與用戶個人數據隱私之間的矛盾被提上歷史議程。然而在GDPR法案的平衡保護背后,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個人數據隱私被不當利用的現實。
與此同時,Uber、Airbnb、TaskRabbit為人們呈現了共享經濟的魅力,但在“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 及其兒子Alex Tapscott(二人曾合著《
區塊鏈革命》)看來,“大多數這類公司實際上都是服務的聚合者,通過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把服務匯集并加以出售,最多只能算是聚合經濟而非共享經濟。更重要的是,比如世界著名民宿平臺Airbnb 上的房屋所有者們只能收到他們所創造價值的一部分,并且每筆交易的結算時間都很長。更令人擔心的是,Airbnb 或許會存儲數據來實現其他經濟價值,房東和顧客的隱私問題無法得到保障。”
可以說,數據篡改、用戶隱私以及價值分配問題一直伴隨著一代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式探索,如影隨形,飽受詬病。所有這一切,都為區塊鏈的誕生準備了前提條件,區塊鏈不僅是千億設備級物聯網的最優雅的解決方案,而且對于真正地實現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共享經濟社會來說,區塊鏈同樣有可能是最優的技術支持,在對個人數據價值的確權與交易模式方面,區塊鏈也將開啟一個“消費即投資”的新時代。
原機鋒網創始人,被稱為“中國版 IOTA”的 BAIC創始人談毅在說到區塊鏈釋放的數據價值時就表示:“區塊鏈重塑了一種新的生產力關系,讓消費者做了甲方,去顛覆和重新分配了原來屬于股東的利益,這正是區塊鏈所帶來的魔力。”
深圳中創
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辜勤華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重構商業模式的技術基礎,只是在新的生產力關系之下,價值創造的模式也發生了改變。”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也指出:“站在區塊鏈的思維上進行企業設計時,不再是傳統的站在企業邊界來考慮自己的價值創造,而是站在生態系統的邊界來看企業的價值創造。因此它打造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而是一個個的生態系統。”
那么,如何理解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呢,如何在市場上的炒幣迷霧中重新發現區塊鏈所解決的真正的市場需求,如何基于未來的需求創建新的商業模式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