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內容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決策基本上是區塊鏈治理的一部分(因為區塊鏈的本質),第二部分則是關于“分叉”。
區塊鏈治理中的決策
區塊鏈屬于分布式系統,其根本表現為共識協議,這意味著網絡中的不同節點(例如互聯網上的計算機)必須運行兼容的軟件。這就像是真正兼容的軟件。
區塊鏈通常擁有依賴于它們并負責管理區塊鏈協議的“區塊鏈社區”。
區塊鏈具有網絡效應,而區塊鏈社區一般寧愿呆在一起,而不愿意進行分叉。然而,由于區塊鏈是依托于互聯網的軟件網絡,所以質疑治理決策合法性的一部分社區,可以復制區塊鏈網絡(以及相應的軟件存儲庫),并維持一個不同于原鏈治理規則的分叉鏈。其中,比特幣現金(BCH)和以太坊經典(ETC)就是區塊鏈分叉的經典案例。
所謂分叉其實就是一個協調問題,參與者可能會有志同道合的盟友會選擇同一個分叉鏈。
作為一般規則,我認為,分叉一個區塊鏈其實比分叉一個民族國家要容易地多,但要比分叉Linux要難得多。而另一個一般規則,則是存在著“冪律分布”規則,其中大多數區塊鏈具有相對較小的社區,而少數區塊鏈則具有相對較大的社區。
這種“冪律分布”規則意味著,即使分叉是非常可能的,但最終只有少數分叉能夠成功被認為是“主流區塊鏈”。因此,少數主流區塊鏈的治理機制,將決定整個區塊鏈行業的治理結果。
這些結果對于任何在區塊鏈行業的參與者(以及未來可能受到區塊鏈技術影響的人)而言,都是利害攸關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關注每個主流公鏈(現有的或者僅僅是具有潛力的)的區塊鏈治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