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
區塊鏈高舉著“高度安全”的大旗,全面進入公眾視線,似乎原有網絡中所有的安全性問題,都不會在區塊鏈發生。同時,因為率先應用在代幣領域,且被傳統
金融行業所重視,都讓區塊鏈的“安全”大旗飄揚不止。
然而,在信息通信產業中,安全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就像驢只要能看見眼前的胡蘿卜,就不會停下向前的腳步。只要利益足夠多到鼓動人心,所謂的安全防線總是可以被攻破,區塊鏈當然也不例外。而當前,區塊鏈的安全問題已經凸顯,并且到了亟待解決的境地。
區塊鏈安全問題暴露的基礎
縱觀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歷程,便可發現——所有安全防御都有一定限度。只要存在人為因素,就會有若干考慮不周之處,足以讓安全防御的圍墻出現漏洞。而在黑客眼中,“人造”的圍墻都如同篩子,只存在篩眼疏密與是否好找的區別;這也就是各類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始終在不停升級,打安全補丁的重要原因。同時,安全防御圍墻高度也不可能無限高,哪怕靠暴力方法,只要力量足夠也能夠翻越過去,或者讓防御圍墻直接垮塌。例如,即使密碼再長,傳輸與保存過程中加密次數再多,只要循環試驗,就能攻破。
好在安全攻擊還是有一定技術門檻與資金門檻的。能否吸引黑客攻擊,要看攻破安全防御圍墻后是否有足夠多的利益。有了足夠多的利益,黑客才會找到更多的漏洞;才會調動更多的資源進行暴力攻擊;才會動用非常規的手段,例如人員收買等。
在區塊鏈領域同樣如此。曾經,
區塊鏈技術同
比特幣幾乎可以劃上等號,而比特幣不過幾塊錢,甚至只有幾分錢一枚,攻破防線的收獲有限使得區塊鏈暫時“安全”。
短短十年,風云變幻。比特幣不再是2010年需要1萬個才能換1個披薩的虛擬貨幣,“江湖”上也不再只有比特幣一種基于區塊鏈的虛擬貨幣。除了代幣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據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各類代幣總市值在6000億美元左右,若加上各類企業級應用,足夠吸引各類黑客的目光。
并且,區塊鏈安全原有的基石是分布式網絡,沒有塌陷一個影響一片的產業中心,讓攻擊缺乏著力點。但隨著行業對區塊鏈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礦池成為生產中心、交易所成為貿易中心以及倉庫,同時也形成了專注解決方案的技術中心,這讓安全攻擊變得更加有利可圖。為了能夠發揮中心價值,原有協議被增加了智能合約層等新層級,行業內相關技術專家認為:愈多的協議層級意味著安全風險暴露點更多,降低了區塊鏈安全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