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通證派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那身處市場中的弄潮者則目光更為現實和接地氣。
CoinTiger 創始人富蘭克林認為,幣改是一項工具,更適合新公司,因為新公司一派新氣象,沒有負累。而老公司連股東層面都難以搞定,遑論其他。
九州資本創始人何瓊說“大公司盤根錯節,遠不是那么回事,現在的幣改,我更覺得是不良資產打包上市變現”。
礦神三金表示:他們是抽血,不是造血。
從邏輯來講,Odaily星球日報認為 “幣改” 有其先進性,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公司難以轉型是顯而易見的。更不要說,
區塊鏈技術還處在受精卵階段,未來是什么樣子,尚未可知,何況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幣改”。
甚至在利益驅動和以及法律法規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多公司乘機把幣改單純當作一種企業融資模式,很容易和 P2P 一樣泛濫成災,大量企業幣改淪為資金盤模式。這不僅不會促進幣改發展,反而還會拖累了
幣圈。
即便有企業已經在積分系統上做出優化,并且有一定使用場景,但他們還需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在 “波動的流通幣” 和“穩定的價值媒介”之間做出好的平衡?因為
token 既有證券屬性,也要承擔流通貨幣的貨幣屬性,比如當 token 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因總發行量是固定,其必然會增值,同時二級市場的交易也會導致它的價格上下波動。而我們在消費的時候一來不會有人愿意用昂貴的資產(如黃金)去買小件物品,二來也不愿意用價值不穩定的貨幣進行支付。
針對此問題,有人提出每年發行固定數量的通脹 token 來解決增值問題,也有人設計出錨定 token 來解決波動問題。但實際都是口號先行,并沒有真正可供參考的理論體系。甚至可以猜想,未來的區塊鏈公司一定會有一個“通證產品經理”這樣的崗位專門來設計復雜的經濟模型。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一夜之間,全國上下,似乎人人都在討論幣改,不過就如文章開頭那個會議一樣,大多數會議的目的不是改變,而是討論改變。不過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過一個混亂的開始,不然何來后來的故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