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
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主流應用方式,最早在 2008 年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提出。隨后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快速增長,而“區塊鏈”這個詞甚至被用于稱呼所有分布賬應用程序,那么本文也就沿用相同的稱呼了。
區塊鏈應用大受歡迎,公眾(通常為匿名)網絡和私有(企業)網絡均有廣泛應用。雖然這兩種模式均可提供很大的價值,但企業區塊鏈技術的需求與公眾用途有很大不同,原因主要有三點:
企業通常需要在受管控的環境中運營,而諸如反洗錢(AML)以及了解客戶(KYC)等制度要求企業必須對與自己進行交易的參與者身份有著充分了解。比特幣是全匿名(確切來說,是基于假名 [Pseudonymity])的,雖然可以看到事務的具體情況,但幾乎不可能確定對方身份。而企業需求通常與之截然相反:需要隱私,用戶需要知道網絡中參與者的身份并且可以信任對方,但并非必須了解所完成的具體事務。
在假名區塊鏈中,必須防止不可信任的參與者破壞網絡。目前,比特幣以及其他主流的公用區塊鏈體系通常會使用一種名為“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的概念大幅增加進行欺詐行為的難度,但這會增加事務的處理成本,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電力的消耗。事務驗證程序(Transaction validator)會通過計算非常困難的密碼學運算,并將計算后的答案告知整個網絡,借此證明自己是真實可信的,這種方式很好地解決了信任問題,但會導致處理能力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私鏈并不需要這樣做,因為參與者都是已知并且可信的。如果事務最終被證明無效,業務網絡中的參與者會聲譽受損甚至面臨經濟損失。
私鏈的應用范圍也有所不同。諸如比特幣等公鏈最初的設計主要圍繞點對點支付,但企業的“賬本”需要能用于描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通常業務網絡的規模也更小,是一種封閉的系統(例如可以類比
供應鏈網絡)。這一點與非企業用途的區塊鏈大為不同,非企業用途的區塊鏈通常可被任何有計算機的人所訪問。
仔細看看目前業務網絡的運轉方式就可以了解這些需求。通過商品和服務創造的財富在業務網絡內流動,這些商品和服務的轉移會以一系列事務(交易)的方式記錄在賬本中。賬本是一種極為有用的記錄系統,其中描述了業務的所有投入和產出,以及因此產生的財務狀況。自從 15 世紀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賬本。
企業區塊鏈技術意在為業務中的這些基本原則建立模型。目前,賬本由企業自己所擁有,業務規則決定了商品和服務在網絡中的流動。在企業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賬本和業務規則都可以在業務網絡內共享,借此可降低開展業務過程中遇到的摩擦(以及相應的成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