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
區塊鏈是一個大規模的協作工具。區塊鏈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底層技術、二是通證經濟生態,兩者缺一不可。
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實際是一個基于共識的分布式密碼學賬本,所記下的數據是相關各方所認可的客觀事實,這就確保了區塊鏈上的數據高度一致、不可篡改和徹底透明。
這就有兩點好處:第一,無論你是公司還是個人,在計算機上面是一個平等的節點,享有信息的權力是完全對等的;第二,在同等信息享有權下,網絡里每個人點對點做決策,通過一套算法達成共識決定經濟活動,可以實現大規模協作。
但大規模協作下,如果沒有資金的流動,不能精準地激勵每一個參與者做貢獻,就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新商業業態。
通證正是將商業的目的和激勵的相關方整合到了一起,量化每一個參與者的貢獻,通過連續逐筆確權,追蹤貢獻周期,并且可托管與編程,從而實時地呈現和創造價值。所以通證是區塊鏈經濟的一個靈魂。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說法是,區塊鏈里缺乏殺手級的應用,直到今天也還是這樣,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場景會是比較好的場景?
還是回到對
區塊鏈技術本質的理解,如果把它理解成是一種具有兩大特點的技術的話,那么找到能把這兩個特點發揮到極致的場景就是一個好場景。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歸出幾個基本的原則:
多信任主體:區塊鏈是信任機器,應用環境最好是相互之間沒有天然信任關系的(比如不同企業主體間),由區塊鏈來搭建信任。反之,如果雙方是強信任關系,或者已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用區塊鏈的必要性就不大。
多方協作:如果該場景協作方多,對賬的成本高,區塊鏈是一本共享賬本,其上搭建的智能合約能夠降低對賬成本、提高效率。
中低頻交易:區塊鏈目前的并發性和擴展性還不足以應用于大規模高頻交易,比如股票交易所。
商業邏輯完備:區塊鏈節點之間一定要有完備的商業邏輯,形成多贏的局面,參與者才有動力使用這條鏈。
在
區塊鏈應用場景落地速度上,我認為非
金融領域的落地將快于金融領域。原因有二:其一,金融領域應用對技術要求很高,而區塊鏈技術距離成熟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其二,金融是強監管領域,試錯成本高昂,各機構都相對保守,決策速度較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