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每一條鏈的記賬機制、共識機制都有區別,建立通用的跨鏈協議就變的更加復雜。這完全不同于互聯網中所說的“協議”(protocol),而更像是“協定”(agreement)。
如果用現實世界舉例,“協議”(protocol)類似于傳真機和集裝箱,這類協議相對容易達成,而且一旦達成,將被更大范圍內使用,規模效應明顯。而跨鏈“協定”(agreement)更像是雙邊和多邊的貿易協定,在達成和實現過程中個性化更加明顯,大范圍的統一更加困難。如果把每一個
區塊鏈生態看成一個經濟體,‘’協定‘’就更加貼切了。
現實世界中的“協定”(agreement)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協定的達成是需要參與方協商一致的,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中,“協定”(agreement)的對象不是一個主體,而是一個分布式的網絡,希望通過傳統的主體談判模式達成“協定”基本不可能——因為沒有主體,
比特幣生態內部調整內部協議(如擴容)都無法達成共識,與其他區塊鏈網絡達成跨鏈協定更加不可行。
區塊鏈世界的跨鏈“協定”(agreement)變成了一個技術問題,需要通過技術的方法實現兩個賬本的跨賬本精確記賬問題。
分析到此,跨鏈稱為協定(agreement)和協議(protocol)都是不準確的,而是一種機制(mechanism)。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