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鏈概念的鼻祖毫無疑問是Sidechain的提出者,Blockstream團隊。其論文中對于跨鏈涉及到的難題,提出使用雙向錨定(two-way peg)的方法:為了將父鏈幣轉移為側鏈幣,父鏈幣被發送到父鏈上的一個特殊輸出中,該輸出只能由側鏈上擁有的一個SPV證明來解鎖。SPV是一個包含了交易所在的區塊頭和交易本身的密碼信息。
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SPV證明的大小和驗證過程的復雜性都要遠大于普通交易的驗證。另一個是,現有
區塊鏈的協議中是不包含SPV驗證的,兩條鏈都需要更改協議才能實現跨鏈,也就是說需要通過協議的更改讓一條鏈能夠讀懂另一條鏈,甚至進行聯合挖礦。對于后者,前文中我們已經論述過,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無論如何Sidechain是第一個將跨鏈的定義清晰描述的,其提出的方案中包含了如何保證交易的原子性(難點Beta),以及如何通過SPV去驗證另一條鏈上的交易狀態(難點Alpha),整個方案是完整的而且在理論上也十分合理。
Sidechain還提到了另一種更為簡易的方案:原子交換(Atomic Swap),利用時間鎖及一個密數,直接在需要跨鏈的兩人之間完成交易。這種模式在閃電網絡和ripple的機制中也被應用到,原子交換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跨鏈設計。當然可以說閃電網絡和ripple本身也是一種跨鏈的機制。Wanchain在2.0版本實現跨鏈的過程中也應用了該機制,后文中我們將詳細描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